傅亞亞
摘 要:現代的學生自我意識很強,在學習中表現為不愿意聽老師的意見、建議,認識較膚淺,沒有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首先列舉了信息技術學科Word文檔編輯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典型問題,如不了解文檔規范、審美簡單、知識理解有誤等。并指出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掌握規則。而且提出一些相應的應對策略。即要加強自主探究學習;強化知識理解、方法遷移;強調規則意識。規則地學習,掌握學習的規則,這樣認識才會提高,學習才能高效。
關鍵詞:文檔編輯;規則意識;自主探究;理解、遷移;高效學習
當今是一個追求民主和個性的時代,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導致現在的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不僅表現在表面的行為習慣上,而且還表現在心理認識上。盲目地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思想,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是不利的。現在學生想法不謂不多,班主任老師都感嘆,現在的學生太“聰明”。在學習上,我們如何把這些想法引導成正向、積極的思維呢?以下是我在本學科Word文檔編輯教學中發現的一些典型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Word文檔編輯教學中的典型問題
1.文檔無首行縮進或首行縮進混亂
小學開始寫作文時,老師就教學生每段要空兩格。學生在Word中打文章時,不會忘記每段要空兩格。在文檔編輯中,這項設置叫“首行縮進”。編輯文檔時,來源于網絡的文檔內容,“選擇性粘貼”后,或者沒有“首行縮進”,或者縮進混亂,需要學生設置“首行縮進”。不管老師有沒有強調,總是有不少學生不去進行這項設置,有的學生進行了這項操作,但縮進仍然混亂,有的學生“首行縮進”會設置成“左縮進”。
2.濫用字體、顏色和藝術字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在制作文檔時喜歡用藝術字標題,每段文字用不同的字體和顏色,這是正常現象。但七、八年級的中學生也喜歡這樣做,并花許多時間在這些設置上面。他們會花許多時間選顏色,看起來像一個調色專家;做藝術字標題時,標題做得很大,類型夸張,往往超出頁邊距。
3.使用鮮艷的背景圖片、插圖位置超出頁邊距
文檔編輯時,圖片也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個元素。圖片使用的確使文檔內容更加充實,頁面更加美觀。但一部分學生非常喜歡把鮮艷的圖片作為文檔的背景,使文檔內容看不清楚。使用插圖時,對插圖的大小、位置非常隨意,往往會超出頁面邊距,使頁面非常不整齊。
4.每段都使用項目符號、項目符號樣式多樣
文檔項目符號一般用在章節小標題前,以突出文檔的內容層次,同時也起到美化文檔的作用。項目符號的使用中常見三個問題:(1)設置時選中所有文檔內容,這樣使每一段落前都有一個項目符號;(2)項目符號樣式多樣,覺得好看、有趣;(3)項目符號的縮進混亂,有些頂格,有些縮進2個字符,有些縮進多個字符。
以上問題,一方面是學生在知識認識上存在巨大漏洞,如不理解“首行縮進”“項目符號”,沒有掌握它們的使用規則,學生有時會問:老師,我做好了嗎?由于沒有理解,所以是否做好都不清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只顧操作,不顧操作結果的不良操作習慣。最后說明了學生對美的認識很膚淺。雖然所處年齡階段不同,欣賞的層次就會有高低。小學生對美的認識是單純的,因此,他們喜歡鮮艷的顏色、漂亮的藝術字。而中學生的欣賞能力應該提升一個層次,應該考慮什么樣的主題,設置什么樣的風格,應該對美有一個更高的標準。概括一下,我覺得有以下原因:(1)學生不了解知識的規則;(2)學生不會規則地操作;(3)學生沒有掌握較高層次的規則。
二、應對策略
1.創建教學平臺,加強自主探究
學生自己學到的知識,才能轉化為其內在的認知。自主探究是目前廣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課堂學習中主要起到提供學習內容、指導學習方法、幫助理解、思考的作用。在學習操作技能時,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學,會浪費好學生的學習時間,使他失去了進一步思考的時間。而對于基礎不好的學生,他不一定跟得上教師的思路,沒有理解和領會的學習結果是不長效的。利用教學平臺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框架,學生在學習框架內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基礎好的學生能學得更深更廣,基礎差的學生通過慢慢摸索,逐步得到進步。利用教學平臺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兩點:(1)明確任務要求。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內,有的學生情緒過分放松,有些表現為無所謂的懶散,有些則比較緊張。在這樣的狀態下,老師布置任務,提一、二個要求學生可能記住,如果要求有三個以上了,學生一開始做就忘記了。利用教學平臺可以明確任務要求,添加細節性的提示以及思考的方向。這樣學生的學習更完整、更全面,也能體現層次性。(2)能提供豐富的范例素材。如前面提到,學生對文檔美化的能力很弱,原因可能就是缺乏正面引導。提供豐富的范例,讓他們去感受、體會、模仿,使學生耳濡目染,提升欣賞力。教師擁有著豐富的范例素材,那就是往屆學生的優秀作業。范例素材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他們產生“人家真厲害”到最后“我能比他們做得更好”的心理轉變。另一方面,解剖、分析范例是自主探究學習的一種很好方式,換一個角度學習,如果想不到“該怎樣做”,那么先來分析一下“人家做了些什么”。
自主探究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自主學習是學習的規則,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學得更多、更好。
2.強化知識理解、操作方法遷移
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我們可能重點關注技能的學習,對知識滲透、能力培養相對忽視。我認為,信息技術知識和信息技術能力才是這個學科的本質,沒有知識和能力體現的課堂是沒有內涵的。在2012年11月份杭師大舉行的“浙派名師課堂教學藝術展”中,北大附中的李冬梅老師為了讓學生知道、理解“什么是動畫”,花了近20分鐘時間,體現的教學理念讓我感受頗深。如果不能理解動畫是什么,去做動畫還有什么意義?可能有人會說,先去做,做著做著就理解了,但我認為這種方法適合學習技能,對中小學生來說,理解力還沒有很好發展,思考能力有限,這樣做很難提升認識、提高能力。舉一個有關軟件“菜單欄”與“工具欄”的例子。在教學中發現,教師不操作演示,用語言提示學生“點擊菜單欄上的某菜單”或“點擊工具欄中的某按鈕”,學生反映出不知所措。在Word窗口中提示“點擊工具欄上的某按鈕”時,會發現不少同學打開了“工具”菜單。這種現象說明七年級學生經過小學多年的信息技術學習,還分不清“菜單欄”和“工具欄”;說明在學習這一內容時,學生沒有理解掌握。這個例子充分說明知識理解的重要性。
另外,在學習中,掌握一套統一、規范的操作方法非常重要。信息技術學習的遷移性比其他學科更強。比如,選定與右擊菜單的正確掌握,初中階段重點學習的Office軟件中,在正確選定某個對象的前提下,“右擊菜單”中包含了大多數的設置,右擊菜單的掌握便于我們快速高效地完成設置。比如,專項菜單的使用,應該讓學生知道幾乎所有的軟件的“保存”都在“文件”菜單里,所有軟件的“復制/粘貼”都在“編輯”菜單里,“視圖”菜單和“窗口”菜單中放著什么功能的菜單項,“插入”菜單有些什么功能。比如,掌握專用工具欄,圖片有“圖片工具欄”,藝術字有“藝術字”工具欄,圖表有“圖表工具欄”,只不過有些工具欄在選定對象時,自動出現,而有些需要我們右擊菜單欄或工具欄打開。
總之,知識都有相對獨立的意義,有其內在的規則,我們要正確理解,但技能操作的方法卻有共通性,我們要掌握規則,學會遷移。
3.強調規則意識
(1)遵守知識本身的規則
如,文章開頭講到的文檔“首行縮進”和“項目符號”使用。文檔編輯時,每段首行是必須縮進的,不縮進是編輯中的錯誤。項目符號與編號的作用一致,一是為了突出顯示,二是為了使文檔更具層次感,要用在恰當的地方,對齊方式應該統一。還有,如文檔標題的對齊方式必須居中;鮮艷的圖片不能作文字背景;插圖的大小和位置應該恰當……
(2)技能操作要規范
要使學生操作有規范,教師平常要進行規范的演示,不要為了節約時間,演示時操作隨意,如隨意輸入文字,隨意插入圖片,隨意美化。這樣會給學生起到一個不良的示范作用。當學習新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最好能做規范的演示,把要點、方法都演示清楚,而不適合馬上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法。7年級學習Word內容時,學生已有廣泛的基礎,教師再進行具體的演示就沒有意義了。而Excel,學生是第一次學,如學習用公式計算,必須一步一步把公式計算的步驟演示講解清楚。
(3)作品欣賞、作品評價要有規則
我們常常抱怨,學生不懂欣賞、不懂評價。實際是教師在教學中引導不得力,教師首先要引導好學生的態度,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欣賞、評價。評價別人或自己的作品考慮三個方面:①作品內容是否符合主題的需要,是否具有特點和新意?如Word文檔作品,考慮內容是否精簡,是否經過選擇?Photoshop海報作品,考慮圖片主題是否有積極意義,創意是否獨特?②作品技術性:是否使用了所學的各項設置和操作,設置是否正確、合理?這一方面的評價比較簡單、明確,是客觀評價,可以進行明確量化的。③作品藝術性:作品整體效果如何?是否有感染力?顏色搭配是否合理?頁面是否美觀?布局是否獨特?要讓學生學會評價,教師平常要多作評價,要形成一套評價的規則或模板,最好在教學設計時設計好評價量規,或預設學生作品,組織好主觀的評價語。
學習中掌握規則很重要,規則地學習,掌握學習的規則,這樣認識才會提高、學習才能高效。《教育心理學》中提到:真正把規則學到手,不僅能作出言語陳述,而且能調節合理的行為,形成一種按規則行事的能力,這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事實。
參考文獻:
朱明秀.淺析PhotoShop在網頁設計中的技巧及應用[J].大眾科技,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