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摘 要:文質兼美的美文自然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文與質不可兼得,在不能達到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舍此取彼也!
關鍵詞:文勝于質;質勝于文;質勝兼美
為文之道,各有所見。“質勝于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歷來很是得人推崇,形式與內容的相得益彰,自然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就中學生而言,以“文質彬彬”要求學生作文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和完美,似有點強求。此外,文質合一,強調內外的和諧一致,帶有儒家思想的君子禮儀,人文的要求很高,成人都難做到,遑論中學生。
古代文論中經常出現的“文”“質”這對詞語,大致上具有一以貫之的含義。古代批評家要求文學作品能夠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動人風貌。當他們不滿于文壇風氣過于靡麗時,便強調“質”的方面;而當文風過于質樸時,又有人出來強調“文”的方面。“文”“質”這對概念,體現了古人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和他們對文學發展規律的認識。
現在作文教學講究文從字順,提倡語文的工具性,此外彰顯學生個性也是作文中應該加以提倡的。文和質相得益彰自然好,如果文和質各得其一,也不啻是個好辦法。
一、文勝于質
古人尚云“語不驚人死不休”,現在學生為得高分可謂是無所不用為極。高考作文出現甲骨文作文,算是賺了不少大家的眼光。“給作文披上美麗的外衣;作文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鳳頭,豹尾,豬肚子”等作文秘籍,不光成學生的法寶,老師在作文指導上也如此說。實踐和分數最有發言權,也的確有用。在結構上、修辭、引用等上多下功夫,能使作文形式上更美感。
諸如較少使用的板塊式、鏡頭式、標題式、序列式、章節式、演講式、病歷式等等,說不定會讓已經看慣了“常規”結構文章的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呢。有一中考優秀作文,全文連續排比段落,極其整飭和有氣勢,是文章的出彩點,讓文章得分不少。聞一多說詩歌的建筑的美,說的就是搖曳多姿的形式,使文章看來很有章法和美感。
二、質勝于文
批閱作文的時候肯定會給學生那些文字動人、詞匯豐富的作文給的分要高。文采是作文中不可估量的美學價值之所在。即使是文不對題,文采出眾,讀來也會讓人舒心。現在學生如溫室里成長,無什么閱歷,也不關心國計民生,有時候只能以文字的堆砌為文。這是個度的問題,過于追求辭藻,言之無物,自然不成。有個文筆不錯的初三學生直言:不會寫考試要求的作文。有一中考作文,通篇短句子,奇崛含蓄,簡潔明快,張揚突兀。是古龍的風格。看其結尾:他在微笑。/你若能看到他的微笑,你一定會覺得他們是天下最親切可愛的人!/看到他的微笑,所以你還活著,活得很愉快。/但你還是千萬不能忘記。/很多人的微笑中都藏著刀。/一種殺人不見血的刀!看完后,讓人有莫名的驚詫,但又覺得似有東西很吸引人。其實,該生在課外沒少看古龍的書,也沒少模仿古龍的風格。依老觀念批閱,分不會很高。但就初中生,能如此作文,不也是一種創新嗎?在寫作中,其實也達到了煉字、煉句的效果。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的要求是多層面的,學生作文的要求不能圖全,否則一無所獲。考場作文時多角度思考,想人所未想,發人所未發,力求立意創新,是得高分的必要手段。
三、文質兼美
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甚至將寫作與生活孤立化,導致學生作文無病呻吟,淡文采,缺深度,少意蘊,乏感情。葉圣陶說:“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的確,要讓學生作文時有話可說,“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就必須深入生活,加強生活積累,增強生活體驗。寫真人、真事、訴真情,這才是寫作教學成功的真諦。
以母愛類為例,此類作文最容易寫得虛假和煽情。有學生寫自己生病抽血、打針,母親總不去醫院,甚至躲開。孩子不理解,有點怨恨。后來知道母親不敢看孩子的血,自己待在家痛苦流淚。相信很多為人父母的人都有如此經歷,這樣寫遠比“生病后母親深夜背我去醫院類”打動人。
現在許多學生把一些雜志當作寫作范本,甚至有些雜志出作文專刊,羅列諸多事例,其中事例可謂情感豐沛,讓人淚眼婆娑。學生記了很多,然后拼湊在自己作文里。這類濫情的虛假作文,怎能真正打動人。情感有創設,有過渡,有高潮,有余蓄,應是真實的自然流露。有真的東西,寫作就會漸入佳境,如此才能文思如潮時,動筆寫作時可寫出有情有色、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神形兼備、文質兼美的美文自然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文與質不可兼得,在不能達到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舍此取彼也!
參考文獻:
[1]錢穆.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07.
[2]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質論.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7-08.
[3]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