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紅達
摘 要:每個班級中,總有一部分“弱勢”群體——學習上的困難生,習慣稱為“學困生”,這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寫好作文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大難題,幾乎都是趕鴨子上陣,每篇“大作”都是被逼著,為了應付老師而寫的。一到寫作文,臉上的笑容也會凝固起來,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作文難,作文難,一見作文心就煩。”造成學困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從高段作文學困生的心理障礙類型入手,對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可供參考的對策。
關鍵詞:克服心理障礙;注重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指導
一、高段作文學困生的心理障礙類型分析
1.自卑封閉心理
學困生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因此,我們常看到他們一拿到作文題目就皺緊眉頭,緊咬筆桿,認為“自己天生就不是寫作文的料。”再加上在多數老師眼里不被重視,聽到的多是一些諸如“你這是寫的什么作文呀!”“看你的錯別字連篇”等訓斥的話語,久而久之,產生了自卑、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種心理是作文學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礙。
2.畏懼焦慮失調
一些學生由于開始寫,作文水平不是很好而常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作文課上,心里沒底,害怕自己說不好,上課時也不敢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時刻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寫作文時又害怕出現病句、錯別字、結構混亂等問題而遭到同學尤其是異性同學的恥笑。寫一頁、撕一頁、揉一頁,以至于不敢多寫,甚至不寫。作文講評時,害怕老師拿他們的作文作為反面例子,進行分析講評,怕因此引起別人的嘲笑,這一系列的原因都會導致他們畏懼焦慮失調心理的產生。
3.應付了事心理
這種心理表現為后進生缺乏生活感受,作文瞎編亂抄。面對作文,學困生無言以對、束手無策,但因要上交作業,又不得不寫作文,于是就表現出一種敷衍應付的心理。他們總是不說心里話,不寫真實事,而是瞎編一些情節,搬用一些套話,甚至摘抄作文刊物上的事例,東拼西湊,生吞活剝,張冠李戴。勉強寫出的作文,往往缺乏自己的心里話,盡是一些空話、套話或假話。長此以往,認為寫作是一件高深莫測的事情。
二、高段作文學困生克服心理障礙的對策
通過上述作文學困生心理透視,教師應該采取哪些對策,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呢?筆者認為,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激發興趣,樹立信心
自信的建立得益于興趣的激發。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興趣的激發,是進行作文訓練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發現一些學困生對校園小說文學非常感興趣,如《男生日記》《女生日記》,于是我抓住他們的這一愛好進行遷移引導。每當他們看完一部小說,我就主動與他們交流心得體會,啟發他們想一想:這本書好看嗎?哪些地方最吸引你?并告訴他們,寫好一篇能吸引讀者的文章并不難。因為書上記錄的這些事情我們身邊也在發生啊。記得有一個剛上五年級的后進生,頭兩篇作文就不交。我發現后找他談話,他滿不在乎地說:“不會寫。”我規勸他說:“是學生肯定有不會的,但是學生又不能不學習,你可以試試。”談話后的第二天,他果真把作文交上來。我仔細地讀了他的作文,作文確實寫得差,但我仍在課堂上表揚他也能完成作文的良好學習態度。在此基礎上,讓他寫一寫自己想寫的文章,怎么想,怎么說,就怎么寫,使他感到作文并不難,至此,這位學困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慢慢地消除了,臉上也有了自信的笑容。
2.尋求契機,融洽情感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素質雖有千類萬品,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智力水平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差異。”“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指數是提高學習動機、增加學習興趣的決定因素。因此,筆者總是在課間、雙休日等業余時間接近他們,融洽師生之間的情感。針對他們的懼怕心理,筆者放下架子,到他們中間,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把握他們的心理活動,使他們逐漸進步。
3.分類設獎,及時表揚
對于后進生,不能“恨鐵不成鋼”。一定要有耐心,要放低習作要求,適當放寬評價尺度。要布置一些適合他們寫的題目。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講評作文時,不僅要表揚優秀生;更應該表揚有進步的學生,對于學困生的作文優點,我們要多設一些獎項,要用放大鏡的眼光去尋找他們作文中的優點,筆者在講評作文時,一般會設置以下獎項:題目獎——稱贊他們擬的題目有新意的;開頭獎、結尾獎——表揚文章的開頭、結尾很獨特的;片段獎:只要作文中有一段話甚至一句話寫得好,都可以獲得這類獎項。很多時候,學困生都能獲得其中一兩種獎項。這些獎項的設置對作文學困生來說,無非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使他們對寫好作文充滿希望和信心,不再為“文”所困了。
雖然學困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但如果我們試著去開啟他們塵封的心靈,結合心理特點和作文中的實際問題,排除其心理障礙,使他們在更多的關懷下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體驗,提高作文的信心,幫助他們解決作文中的困難,讓他們不再談“文”色變,那么他們的臉上就能綻放出美麗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