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根
摘 要:初中科學是一門囊括理化生等基礎自然學科在內的綜合性學科,里面包含了內容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及抽象的概念和規律現象,所以,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會感到難以理解,甚至枯燥乏味。這就需要一線教師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并發揮教學內容的優勢來激活學生認知興趣,然后設置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流程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設置關鍵問題來完善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完成知識內化和遷移,最終提高課堂效率。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怎樣完善課堂流程,提高課堂效率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科學;牽引認知;自主探究;實驗探索
初中科學是一門囊括理化生等科目在內的綜合性學科,這些科目都屬于最基礎的自然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學習鉆研的共同點,因此,整合在一起進行學習和探究更方便學生進行橫向聯系,增強綜合運用能力。鑒于此,筆者建議,一線教師在科學教學實踐中首先要發揮科學學科的優勢,抓住學生的實際認知點,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完成知識內化和遷移,最終提高課堂效率。下面筆者就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想法對如何完善初中科學課堂進行剖析與規整。
一、利用學科優勢,激活學生興趣
初中階段學生處于躁動的青春期,他們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也存在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毛病。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必須拋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從學生的認知情感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設計趣味實驗或情境來闡釋抽象概念,激活學生興趣。比如,在教學“大氣壓”時,一些學生一接觸就反應概念抽象,不好理解,于是筆者就針對反饋問題,結合“大氣壓”的性質和特點進行了如下趣味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認知:將小試管套放到在大試管里,讓大試管口垂直向下,小試管就會在重力的作用下掉下來,大家開始不知道是要做什么,都把注意力集中過來。然后,我把小試管口向內放進裝滿水的大試管里,再將大試管口向下,大家就見證了奇跡:小試管不但不會掉出來,還隨著水往下滴而慢慢上升呢。這下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激發起來,筆者再趁熱打鐵,進行點撥和講解,深入淺出,由趣味現象認知到科學原理,讓學生對大氣壓產生了深刻印象,掌握大氣壓的性質和作用,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二、引導深入探究,認知生成過程
知識和信息有著認知生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不能忽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以生為本的新課改理念,立足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的特色和優勢來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此來引導大家學習和探究。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必須先反思自己落后的教學思想,堅決拋棄照本宣科的滔滔不絕理論宣講,更要剔除讓人厭煩的題海戰術,一定留給學生充分認知知識的過程、實踐空間和時間,鼓勵大家切實參與到科學實驗探究和互動討論中來遷移知識,內化能力。尤其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更要注意指導學生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能發現細節問題,探索知識生成,如此才能培養學生勤動手、多動腦的探究習慣,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
1.巧借演示實驗,觀察科學現象
演示實驗是我們將抽象科學現象形象化的基本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借用直觀的實驗演示方法,讓學生觀察、分析和思考實驗現象,最終分解抽象概念,得出形象認知。教學實踐中,演示實驗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它可以牽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
如,講解金屬的化學活動性順序時,先將生活中常見的鐵放在稀硫酸中,有大量氣泡產生,說明鐵排在氫的前面。利用身邊的常見物質進行探究,加深印象,鞏固記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探究的潛在能力。
2.掌握基本方法,開展有效探究
初中科學知識涵蓋面廣,不同的現象和規律需要不同的認知方法。就拿自然學科最基本的探索手段——實驗來說:不同性質的實驗,就有相應的實驗方法。如果實驗信息相對繁雜,我們就可設置實驗目標教學法;如果針對特殊現象的實驗,我們則采取分析實驗法;針對側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實驗,我們就設置探究性實驗教學法。當然,針對不容易觀察、難度系數比較大、可操作性不強的危險性實驗等,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來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方法。
譬如,針對物體沉浮條件相關知識的探索,我們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探尋合理實驗方法:物體在液體中浸沒的狀態是沉還是浮?我們可以用比較形象易于觀察的多媒體給學生演示物體沉浮受力狀況和條件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下沉和上浮只是物體受非均衡力后運動過程的一部分,其最終結果不是漂浮就是沉底。分析完畢再鼓勵大家進行思考:如果有一枚雞蛋和一支牙膏盒掉在水中,我們如何巧用浮力將他們撈出來呢?學生根據上面的思考和分析,設定步驟和過程,最后解決問題,內化知識生成能力。
3.設置實驗分組,細化探究過程
實驗分組的目的是讓學生都能充分動手實踐,在動手實踐中發現細節問題,完善自我實驗探究能力。分組實驗需要靈活,具體操作中教師要以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己任,開始先由組內基礎扎實、實驗能力較強的學生操作,讓學生經過觀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然后再輪流操作,相互評定,這樣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提升,最后通過實驗心得交流,完成資源共享,如此設置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實驗素質。
例如,在學習化合反應時,我們就可以進行分組實驗。學生通過親自將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然后朝水中滴加石蕊溶液,最后石蕊溶液變紅,最終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的性質。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出現許多操作細節問題,不過都在小組內相互指正解決了,這樣設置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巧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動力的源泉,也是學生提問、質疑的基礎。對于科學學科來說,它是一門理性學科、實驗學科,一定的問題意識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1.設計關鍵問題,啟發學生探究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置有針對性的關鍵問題,以期將學生引進精彩的問題空間,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學習興趣不斷提高。
例如,在設計《體溫的控制》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我讓學生從課題的關鍵詞“控制”出發,圍繞“控制”提出問題:控制什么→“誰”來控制→怎么樣控制→控制的結果→有效控制的結果、無效控制的結果等線性遞進問題,然后讓學生閱讀文本,以生活體驗引領自己進入問題空間去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對出汗、顫抖、中暑、臉“凍得發青、熱得發紅”等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進行解釋,再讓學生提出切身體驗的問題在同伴間進行交流,從而讓學生在“問題的漩渦”中感受問題意識和問題生發的重要,如此激起學生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尋求問題、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質量。
2.根據實際學情,設計分層問題
因為學生在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上存在客觀的差異,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共同進步和提高,就必須將學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根據他們的學習能力有層次地設置問題,然后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設計的思維不斷遞進而出現,如果不注意層次性就會出現紊亂的狀態。層次性也是知識點逐步揭開的途徑,也是老師教學藝術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