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潤蒂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語文課外閱讀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見,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相當的比重。
關鍵詞: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平臺;交流平臺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博覽群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說:“哪有什么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這更說明多讀書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課外閱讀對推進中學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那么,教師應該怎樣積極、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育與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子們的閱讀必須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必須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閱讀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閱讀的動力因素。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閱讀的內動力,讓他們在閱讀的快樂中提高閱讀能力。
1.以身作則,引領學生愛讀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經常向學生講述古今中外愛讀書的典型事例,帶領他們回顧中外名人讀書成長歷程,激起學生強烈的讀書渴望,立志成才。在閱讀課上,我經常把自己喜歡的有關書籍的主要內容講述給學生聽,與學生一起分享讀書樂趣。這樣學生受到老師的熏陶,自然而然主動去閱讀,時間長了,他們就對優秀書籍產生興趣。
2.拓展閱讀,激發探究的興趣
中學語文課本編入了古今中外的許多名篇名著。其中有文質兼美的當代美文,也有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既有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又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故事……面對這些名篇名著,我們該怎樣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以下是我的一點嘗試:
在指導閱讀《水滸傳》時,我先讓學生閱讀精彩片段,找出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情節進行體會,然后讓學生初步了解綽號叫“及時雨”的宋江,為人仗義、私放晁蓋、怒殺閻婆惜,發配江州,逼上梁山。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介紹了綽號“托塔天王”的晁蓋,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綽號“豹子頭”的林沖,武藝高強、勇而有謀,但為人安分守己、循規蹈矩,誤闖白虎堂、風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雪夜上梁山……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趁學生意猶未盡之際,我告訴學生:“《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封建社會那樣一個大環境下,刻畫各種鮮活的人物來反映時代可謂它的成功之處!英雄們豪俠仗義、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壯舉,使他們成為讀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其中很多情節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如‘林沖風雪山神廟‘武松打虎‘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等,成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文化活動。《水滸傳》里面刻畫了108個梁山好漢,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同學們想了解更多的人物形象嗎?那就好好讀一讀《水滸傳》吧。”我的一席話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指導閱讀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興趣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我們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還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善于讀書有關。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于讀什么,還決定于怎樣讀。如,魯迅先生的“跳讀法”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華羅庚的“厚薄法”:“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為了讓閱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科學引導,教給學生以下閱讀方法:
1.勤動筆墨,圈點批注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在閱讀教學指導中,應教會學生采用圈點批注的閱讀方法。圈出文中的關鍵詞語,或加上著重符號,也可用不同顏色的筆圈點勾畫。畫出文段中優美的句段或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品評或感悟。這樣在邊讀邊思中進行,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也隨之增強。
如,在閱讀《駱駝祥子》精彩片段《在烈日和暴雨下》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祥子拉車環境的句子,“烈日”下人的各種表現、街旁的景色等,用不同符號進行圈點。如,“地上像下了火”“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發了狂”“下了火”“憋氣”;柳樹無精打采;馬路干巴發光;衣服早已濕透,雨“直砸”“橫掃”,使得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只覺得……”并加以品評: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寫法,體會到當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還不得不拉車掙錢;當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還不得不在雨中掙命。學生讀到這里會產生質疑:祥子為什么在那樣殘酷的環境下,不得不冒著生命的危險掙錢?但在選文找不到緣由,因此,我布置學生在課外閱讀原著《駱駝祥子》有關章節尋求答案,這樣就增強了學生閱讀的深刻性。
2.主動積累,寫讀書筆記
“書到用時方恨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韓愈自幼苦讀,日記千言。葉奕繩談到他學習的方法說:“每讀一書……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可以說是閱讀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應讓學生多讀優秀書籍,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優美詩詞等,建立一本小冊子,經常拿出來誦讀,也可以與同學傳閱交流。這樣經常寫讀書筆記,能加深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感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這就做到“讀書貴在為我所用”,使自己成為會學習的人。
如,《繁星·春水》是一部詩集,由164首小詩組成。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斷唱出了愛的贊歌。她最熱衷于贊頌的,是母愛。該作品語言美、意境美,我引領學生自覺地朗讀、默讀,把精彩詞句、優美文段摘抄下來。并介紹幾則《繁星·春水》的作品,讓學生自己讀讀,選擇其中的幾首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對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轉移到課外閱讀上來。
三、創造條件搭建閱讀平臺
笛卡兒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可見課外閱讀對孩子的精神世界有著深遠的潛移默化影響。教師要讓學生懂得課外閱讀是拓展知識、豐富閱歷、增長才干的有效途徑。更要適當地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
1.組建圖書角,創設讀書氛圍
在班上建立一個圖書角,讓學生課余時間多看一些課外書,是擴大學生閱讀量的方法之一。我首先樹立榜樣,把家中的部分書刊帶到班上,發動學生每人拿兩本以上書籍放到班級圖書角里,一個班匯集了幾百本書,內容豐富的圖書角成為學生閱讀的源頭。班級有了圖書角,班內的學生自然也會受班級環境的熏陶,自覺愛上閱讀。他們在循環交互閱讀中拓寬了閱讀面,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2.利用圖書室擴展閱讀面
為了進一步滿足學生讀書的欲望,我利用學校圖書室,每周安排一節課外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室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看。學生課外的閱讀時間得到了擴充,每個學生一學期至少可以閱讀五本以上的書籍。適當的定量閱讀讓學生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擴展了自己的閱讀面。
3.家校互動,營造讀書環境
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的習慣,除了教師在學校悉心指導外,還需要家長的促動。我在學期初與家長取得聯系,轉變家長的觀念,提高家長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要求家長配合、督促。家長在周末帶孩子逛書店、圖書館,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健康的書。只要有時間就在家陪著孩子看書,并經常看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言傳身教,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努力營造一個書香家庭。
四、構建交流平臺
為了使學生對課外讀物的興趣高漲,教師可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給學生創造展示與交流讀書成果的機會。
1.開展主題班會,談讀書體會
在閱讀課上,我開展《在讀書中成長》的主題班會,分別以“讀書伴我成長”“和好書交朋友”“名人讀書小故事”等形式讓學生暢
談自己讀的書和讀書的收獲。借助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從書中,我們學到了許許多多知識;從書中,我們認識了一個廣闊的世界。
2.建立班級博客網絡平臺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博客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良好平臺。我在班級建立博客,讓學生把讀書筆記、讀后感等放到博客上,和老師、同學分享,大家互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或互相推薦看過的新書、好書,師生、生生互動,形成了一種濃郁的書香氛圍。
3.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
為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熱情,我還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評比活動,展示讀書成果。如,開展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手抄報競賽、作文比賽,以此來提高寫作能力。并評選出“閱讀之星”“朗讀之星”“進步之星”“推薦能手”“班級小詩人”等,讓學生在各式各樣的評選活動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中學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科學引領學生廣泛閱讀,在書海中徜徉,快樂、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羅小萍.淺談有效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學周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