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云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預習環節在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中非常重要。預習可分為大預習、中預習和小預習三種。教師通過預習指導,通過“讀、查、寫、議、評”五個環節,使學生掌握預習方法,培養預習習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教學的高效率和高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新課改;預習形式;預習方法
當前,新課程改革從杜朗口中學的“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開始,己經在教育界形成共識,在各地的實踐中創造了的教育奇跡,如,昌樂二中“271模式”、山西省太谷一中高效課堂經驗等,也帶來了新課程改革的旋風。在研究這些新課改學校時,都會發現一個同樣的現象——所有學校都特別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都特別重視預習環節的指導,通過有效的預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實現課堂的高效、高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币磺惺聞盏某蓴∪Q于準備充分與否,正如備耕、備戰程度直接決定著耕作、戰爭的成敗。葉圣陶先生強調“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預習”“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同樣,語文高效課堂的實現與否,同樣決定于預習質量的高低。通過語文課程,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形成健全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新型的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預習、展示、反饋)中,預習是基礎和條件,是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預習環節直接決定了教學的質量。下面來談一談對語文預習的認識和指導學生預習實踐的經驗。
一、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途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富爾先生預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蔽磥砣瞬诺母偁?,實質是人的學習能力的競爭,只有學會學習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傳統的師講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新課改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嘗試。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導學案中的預習案,以任務驅動型的方式出現,學生完成預習案才能使交流言之有物,合作探索有所憑借,同時也為學生展示奠定基礎。(2)預習是促使學生開展閱讀實踐、培養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的最好方式。臺灣李家同教授說:“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大量閱讀是基礎教育的起點。”“基礎根基若沒有打牢,更會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危及整體社會和國家的競爭力?!背踔袑W生由于客觀原因,無法專門培養閱讀習慣,閱讀面窄,能力不強,如果不通過預習來指導閱讀,不但會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會影響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競爭力。
二、預習的三種形式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按預習范圍、時間長短等,把預習分為大、中、小三種。
1.大預習
在寒暑假期間,鼓勵學生對全冊內容預習,了解大意,學習文學常識和字詞。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查找相關的讀物和資料,開展進一步的預習。
2.中預習
即單元預習或全章預習,一般安排在單元教學之前。通過對全單元課本預習,建立單元知識系統,初步理清各類課文、綜合實踐活動和補充資料等知識脈絡,感知文體和主題差異,形成初步的比較學習。
3.小預習
即課前預習,一般分散安排在課前,通過熟讀課文和相關資料,從字詞、文學常識、文章主旨等方面系統學習,填寫導學預習案,為上課做好充分準備。
三種預習形式,只要安排得當,督促檢查到位,基本上就能夠從宏觀到微觀、由粗到細地解決好語文學習中的大部分問題,為合作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預習的方法
一般來說,預習的方法主要是“五字訣”,即“讀、查、寫、議、評”。
1.讀
課文是主要的閱讀材料,在教學中要求“三讀”課文,一讀識生字掃障礙,二讀留概貌明大意,三讀做批注找疑問。在批注時,圈、點、勾、畫、批,指導學生根據個人習慣固定使用符號,做重點、難點詞語、句段的標記,學習做眉批、旁批和夾注,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便于教師檢查指導。
2.查
指導學生利用各種媒體,檢查閱讀相關課文的知識點,如,文學常識和文章賞析等。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七下第二單元時,一名學生通過網絡查找,發現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被譽為“紅杏尚書”和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時稱“弄影郎中”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展示時繪聲繪色地講解一番,使學生感受到了發現的樂趣。
3.寫
在預習過程中,堅持讓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寫預習筆記和填寫預習案。預習筆記整理字詞、文學常識和主旨等,預習案主要探討疑難和概括要點,鼓勵學生對問題初學提煉答案。利用雙色筆、多色筆,對內容分門別類,以便加深記憶。
4.議
針對在獨立中未解決的問題,在學習組內或組間交流和研討,互相啟發和補充,互通有無,共同提高。這一環節既是預習過程的小結,也是展示預演,一舉兩得。
5.評
學生間的評議、教師的評價,是新型課堂的催化劑。在預習中,教師要設計出一套預習評價辦法,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相結合,以表揚落實、鼓勵創新為主,從細節上指導預習方法,使學生逐漸完善提升預習質量。
總之,預習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復雜過程,需要教師的系統指導和學生的良性互動,長期堅持才能逐步優化方法,提升能力。以上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預習指導實踐,只是一個起步,相信在今后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預習指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參與文獻:
[1]張海晨,李炳.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10.
[2]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05.
[3]李家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08.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