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銀艷
摘 要:課堂提問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難易適度,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突出重點,提高學生思維效度;矛盾沖突,激發學生思維火花;數量適度,理正學生思維目標。
關鍵詞:思維能力;課堂提問;小學生
近兩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通過深入課堂和開展課題實驗,感悟到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向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課堂提問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下面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和理解。
一、難易適度,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把握好提問的深度,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情況出發,使所提的問題難易適中,切合實際。太難了不行,太淺了意義不大。提問要適度,就是指教師要正確地估計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問題接近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例如,教學五年級數學廣角《找次品》,如果上課就提問:“10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來?”學生就會無從下手,不知從哪思考。如果改成“3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來?”學生就能想到先把天平兩邊各放一個零件,如果平衡了,剩下的就是次品,如果不平衡,重的就是次品。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了,再類推5個、7個、9個……學生就能學會找次品的最優方法。這樣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從而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目的。
二、突出重點,提高學生思維效度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激發學生不同角度的思維。例如,在區分分數和百分數時,華應龍老師抓住疑難點這樣設計的:下面的分數哪幾個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哪幾個不能?為什么?(1)一堆蘋果■噸,運走了它的■。(2)■千米的■是■千米。學生通過實例,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在理解中區分出分數可以表示分率和一個實際的數,而百分數表示兩個數的比。
三、矛盾沖突,激發學生思維火花
在“矛盾”處提問其實就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即引發他們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沖突,使學生在腦海里產生認知沖突,這樣課堂提問形成懸念,讓學生產生企盼、渴望、欲答不能、欲罷不忍的心理狀態,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徐長青老師在上《重復》一課時,先讓學生做游戲,然后提問:玩搶椅子的同學有3人,玩猜拳的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搶椅子和猜拳游戲?學生回答7人。那么剛才玩游戲的同學請站起來。站起來6人。出現了矛盾,3+4怎么等于6呢?積極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研究7個人參加游戲,站起來6個人,讓學生在矛盾中思考,從而找到了一個人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搶椅子游戲,角色重復一次。讓學生在解決矛盾沖突中,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
四、數量適度,理正學生思維目標
問題的數量要適度,也就是提問應適量,即教師在提問時要抓住知識的關鍵和本質,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和摒棄“滿堂問”的形式。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應該適時適度,把學生的思維理正,引向主要的目標。在設計課堂提問時,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和效度。例如,上《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提問:觀察長方體的展開圖,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這樣提問讓學生有探究和思考的空間,直奔這節課的研究主題。因此,提問既要考慮問題的思維容量,又要考慮數量適度。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節課的框架,教師在備課時應時刻想到怎樣把問題提在關鍵點、提在難點處。只有充分重視問題設計的適度性,并不斷優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高效的課堂中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