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秀珍
幼兒期思維發展的趨勢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尚處于萌芽狀態,幼兒學習數學,主要通過四個階段:實物操作—語言表達—圖象把握—符號把握,從而建立數學的知識結構。而數學知識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怎樣讓小班幼兒喜歡上它,通過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理解它并牢牢地掌握它?通過同年段三個班的對比教學,我覺得以下一些教學中的小細節對于引導小班幼兒科學地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幼兒的思維是很有利的,對于我今后繼續開展數學教學也是很有幫助的:
一、教學內容的細化、韻律化
(一)細化內容,逐步深入
許多數學活動的內容抽象、枯燥,一下全部展示給幼兒,幼兒不但掌握不好,而且會產生厭煩、懼怕心理。如:2比1多1,1比2少1,這一關系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不但要從具體實物過渡到抽象數字,還要求進行量的比較;而且兩個長句幼兒不易理解,容易混淆。于是在教學中筆者將內容細化成各個小知識點,引導幼兒逐個攻破。
1.先從正面進行
A.感知2比1多1;
B.感知1比2少1;
C.綜合感知2比1多1,1比2少1。
2.進行逆向思維
感知比1多1是2,比2少1是1。
從正反兩方面充分感知1與2的關系,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通過分步進行,逐步深入,處理好每個細節,引導幼兒建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
(二)韻律化兒歌,朗朗上口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從動作開始,兒童在移動、操作物體的反復動作過程中,再配合上“詞”使動作“內化”,從而達到“在心理上進行的、內化了的、可逆轉的動作”水平。在幼兒理解、掌握的基礎上,將枯燥、難記的數學知識編成有韻律、朗朗上口的兒歌,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愉快地“內化”抽象概念,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具、材料的科學化、靈活化
(一)科學嚴謹,多元性與層次性共存
數學教育不僅僅是讓幼兒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培養幼兒思維的廣闊性、獨立性、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具與材料是幫助幼兒主動構建數學知識、發展幼兒思維的媒介。可發動幼兒與家長一起搜集與當前學習內容有關的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材料。教師再組織幼兒對材料進行有目的地調整、篩選。但所選擇的教具與材料應體現所學數學概念的屬性特征,嚴謹科學,經得起推敲,使幼兒獲得科學嚴謹的數學知識。如:認識長短時,若選擇的材料是長短不同的衣服,雖然它們確實在長短上有所區別,但它們在大小上也不同,若沒注意到這一小細節,容易使幼兒對長短和大小這兩個概念產生混淆。
層次性,即材料的投放應有難度的區分。要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精心設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使不同層次的幼兒能夠有興趣地進行動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如:在“圖形組合”這一活動的延伸活動中,筆者將各種圖形放在區域中,引導幼兒進行圖形組合,能力強的引導其進行大膽創造性組合,能力弱的可先引導其先模仿教師或同伴的范圖,再進行創造性改變。組合好后,可將幼兒的作品在區域的墻上張貼、布置,使幼兒獲得成就感。
(二)身體材料,充分利用——手指
人們在生活中常說“扳著指頭數數”。手指是幼兒常用的一種特殊操作材料,它簡單、便捷,而且易于理解。筆者在不同活動中充分使用了這一安全好用的材料:集中教育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散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比2少1是1”時,筆者引導幼兒先邊伸出兩個手指邊讀出“2”,再壓下一個手指引導幼兒感知“少1”,最后觀察手指,幼兒輕松地得出結論是“1”。直觀的操作演示使幼兒輕松理解了:“比2少1是1”。小朋友們也非常喜歡這一特殊的操作材料,在平時各種活動中也常不自禁地扳起手指數數。通過這一材料,全班幼兒對計數方面知識的掌握較好。
小班幼兒辨別力較低,會受無關干擾的影響。在活動中適當制造錯誤信息,讓幼兒通過自己動腦,摒除錯誤信息,可提高幼兒的 正誤辨別能力,發展幼兒思維的獨立性、敏捷性和靈活性。
三、教師語言的及時、趣化
(一)游戲口吻,愉快教學
數學教育研究認為:游戲既是幼兒數學教育的途徑,也是數學教學的方法。尤其是在小班數學活動中,貫穿以游戲情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時,若能始終不忘以游戲的口吻夸張、趣化教學過程,引導幼兒輕松、自然地融入活動,那效果更是事半功倍。如:筆者在活動開始操作材料擺碗、盤時,邊擺邊以小兔子的口吻高興地“啦啦啦”唱歌,為整個活動預設了輕松愉快的氛圍;在出示小動物,幼兒點數前,以夸張的口氣奇怪地說:“聽,是誰又來了?”在每個環節的細微處,讓幼兒感覺不是在進行枯燥的數學教學,而是在欣賞有趣的故事表演、玩有趣的游戲。孩子們邊學邊玩,游戲成了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和發展思維的有力方法。
(二)認真傾聽,反應及時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筆者與幼兒常通過對話的形式,引導幼兒學習新的數學知識,發展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筆者的教學意圖可通過提問傳遞給幼兒,喚起幼兒積極的智力活動,使幼兒處于愉快積極的狀態,同時,幼兒在回答時又及時地反映了他們認知結構的變化狀況,便于筆者進一步采取措施。在這“傾聽”與“反應”的過程中,有些小細節值得大家注意:
1.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求幼兒立即回答
教師應給他們一定的思考時間,訓練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并努力使每個幼兒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教師要讓幼兒把話說完,不管幼兒回答得是對還是錯,教師都應耐心傾聽并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2.反應要及時
不管幼兒回答對還是錯,教師都應有個態度,給予肯定或否定。特別是對錯誤的回答更要及時糾正,最好啟發幼兒自己或同伴幫忙糾正。這些小細節也許能在幾秒鐘內完成,但對幼兒學習的引導作用和對思維發展的啟發作用卻不容忽視。
在開展教研活動過程中,通過同年段班級的對比,我們常發現: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程序,但不同的操作材料,或不同的講解方式,或不同的說話語氣,甚至不同的說話速度,都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一節成功的教學活動也正是由許多不經意的小細節組成,在優化整個大的教學結構、方法的基礎上,怎樣優化教學的每個細小環節,提高整個活動的教學質量呢,這將是我們今后繼續研究和探討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