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菊
摘 要:追問是指課堂上為了使學生弄懂某一內容,在一問之后追根究底地繼續發問。有效的追問源于正確的教學理念、明確的教學目標、靈活的教學機智和準確的語言表達,是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的有機結合。巧妙設計追問問題,抓住追問時機,適時實施追問策略,讓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追問;問題;時機;思維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追問的誤區
1.流于形式,徒勞無功
目前許多小學語文課堂中,淺白直露、毫無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著課堂。一些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比如,有的教師經常問:對不對?好了嗎?對嗎?全體學生不假思索馬上回答,表面上看很熱鬧,但這些問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太大的幫助,不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有效的生成。問題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容易養成課堂上不動腦筋的習慣。
2.舍本逐末,丟失主線
不少教師更多關注零散片段的課堂高潮、熱鬧的課堂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卻忽視了用一個話題主線將教學內容串聯起來,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支離破碎。
3.違背規律,機械重復
不少教師習慣于重復學生的回答,原因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機械地重復學生的回答只會使互動流于表面,無法深入,學生的思維也難以被激活。
二、有效追問的價值和策略
追問有兩種重要的價值取向:一是指向學生的思維深度,要求不僅知其一,還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追問運用得當,對于學生提高思維活動的完整性和準確度,以及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具有獨特的價值。
1.追問于導入——水到渠成
導入環節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提問式導入是在學習新內容之前教師以問答形式與學生交流,其作用在于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巧妙而自然地導入新課內容。在提問式導入中有針對性的追問往往會自然導入新知,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我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
師:螞蟻們為什么要搬東西?
生1:因為他們的洞里太冷了。
生2:小螞蟻在搬樹葉,堵住洞口,不讓雨水進家。
……
師: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教師的追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最終能夠水到渠成。
2.追問于交流——激活思維
師生交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是對話形式,真實而自然的交流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例如,在教學《掌聲》時,我是這樣和學生交流的:
師:下課了,操場上非常熱鬧,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同學們在做游戲,有的踢毽子。
生:還有的同學跳皮筋。
生:……
學生此時興趣很高,學習的興致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師:這些都是我們正常人的表現??墒牵谝粋€角落里,有一個人默默地坐在那里。她是誰?為什么不來參加活動?此時引入課題,提問恰是時候。
課上活動:
師: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章,題目是《掌聲》。
……
對話中師生交流真實而自然,學生的思維在教師巧妙的追問下被激活。
3.追問于錯誤——巧妙糾正
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是難免的,此時教師應準確解讀學生的錯誤,弄清產生錯誤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并采用正確的糾錯方法。
4.追問于意外——生產精彩
課堂教學中隨時會發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然而一些教師僅把意外看成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或熟視無睹,或草率處理,不僅常與有價值的生產擦肩而過,而且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禁錮了他們的想象力。教師要打破預設的框架,對學生的意外回答給予積極的回應并主動激疑,以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
例如,我在教學《掌聲》時,課堂就出現了意外:
……
師:動筆圈圈“掌聲”這個詞在這兩句話中一共出現了幾次?
生:三次。
師:(課件出示帶有著重號的文本“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在掌聲里,我們看到,英子的淚水流了下來”。)自己試著讀讀看,注意畫橫線的地方,看看課文怎么寫三次掌聲。
學生自己讀句子。
師:大家讀得很好,我們現在換個方式來讀。(師生配合讀)
掌聲,驟然間響起,
掌聲,熱烈而持久,
掌聲里,英子的淚水流了下來。
師:掌聲里,你真想對英子喊什么?
生1:英子,加油!
生2:英子,要勇敢!
生3:英子,你要戰勝困難!
生4:英子,你一定會成功的!
師:英子一定聽到了,這掌聲、這喊聲都充滿了所有同學對英子的……
生:鼓勵!期盼(板書)
師:在同學們鼓勵的掌聲中,英子表現得怎么樣呢?
生:她的普通話……
師:同學們第一次聽英子講故事,大家聽得很認真。故事聽完了,同學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英子,你的普通話很標準,聲音很好聽。
生2:英子,你的故事講得真好。
師:是啊,英子的表現太出色了!太了不起了!如果你在場,你也會給她這樣的掌聲嗎?說說看,你的掌聲代表了什么?
生1:我的掌聲表示表揚。
生2:我的掌聲表示欣賞。
生3:我的掌聲表示贊美。
生4:我的掌聲表示興奮。
(板書:贊賞、興奮)
5.追問于空白——拓展延伸
課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誘發的。教師要把握契機,在文本的空白處適時提問,引導學生發掘文本的內涵,促成拓展和延伸。例如,《去年的樹》這課的課文結尾寫道:“小鳥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眼。唱完了歌,小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眼,就飛走了。”這里的兩個“看”字,意蘊深長。
師:小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小鳥仿佛看到了它們倆以前快樂唱歌的情景,心中充滿留戀。
生2:小鳥可能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為大樹唱歌了,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大樹了,心里很傷心。
生3:小鳥看到大樹做成火柴化成了燈火,也許會想:雖然我再也見不到你了,但你變成火柴也算對別人有貢獻,我為你祝福!
……
學生精彩的回答表明,教師只有深層次地挖掘文本的內涵,才能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拓展和延伸文本的空間,實現有效追問。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具有課堂追問意識。追問需要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發揮課堂調控能力;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敏銳地發現、捕捉生成信息,隨機應變,將“意外”巧妙地轉化為有價值的動態生成性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舞臺。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