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柳嘉毅
摘 要:豐富、成熟的課堂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富有藝術性的語境能幫助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開啟學生智慧之門,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從四個方面論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以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審美感知,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與體驗。
關鍵詞:導入語;講述語;提問語;小結語
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活動所使用的語言,作為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工具,其重要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然而,在中職學校里,學生知識基礎較薄弱,學習興趣不高,如何掌控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而善用課堂教學語言,創設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環境則是其中的制勝點。所以,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是成功課堂教學的標尺,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來論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
一、轉軸撥弦三兩聲——導入語的情感性
導入語俗稱開場白,是教師在講正課之前圍繞教學設計而精心組織的一段簡練的教學語言,它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為了引導、啟發學生關注課堂所運用的技巧性工具。
在中職課堂上,中職學生對語文等文科類科目存在或多或少的厭倦心理,教師對一節課的導入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教師的情感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如,在講述《故鄉的榕樹》時,筆者就先讓學生聽一首費翔的《故鄉的云》,再以余光中的《鄉愁》引入課題,讓學生朗誦《鄉愁》,體驗余光中先生的情感,利用歌曲和詩歌營造的氛圍,發揮自己的語文情感魅力,對學生說:“思鄉懷舊是文學史上永恒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于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動,寫下這篇文章呢?”通過以上的設計,引領學生走進《故鄉的榕樹》課堂,感知和領會作者情思,體會思鄉的情感。動情的歌聲,細膩真切的詩意,聲情并茂地描述,撞擊著學生的心靈之門,渲染了課堂氣氛,從而實現了教學過程第一步的積極化,完成了教學設計的順利過渡。
二、淡妝濃抹總相宜——講述語的得體性
講述語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時進行敘述并解釋的語言。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講述語,注重得體性,根據中職生課堂學習的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講述語體現為“淡妝”和“濃抹”兩個層面。
從教學角度看,由于教學內容和課堂實際情況的需要,講述語需規范和準確,即“淡妝”,在課堂中,語文教師應使用規范、科學、正確的教學語言傳遞信息,使學生體會到教師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聽其言觀其行,親其師信其言”。
從美學角度看,課堂教學語言在準確、規范的基礎上還要有美感,具有感染力、形象性。新課程標準也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種學科特有的性質,使得語文教學語言比其他學科語言蘊涵著更為深厚而廣博的思想深度和審美內涵。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要教師創設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生活,獲得感悟。如,在講授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對詞人前后期的詞風和詞中的“愁”做了如下的賞析:“同學們,李清照一生經歷了顛沛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再也不是18歲‘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了,在中經喪亂后,詞人晚年寡居時那種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使得她的愁不僅包含離別之愁,還包含個人遭遇與國家興亡交織在一起的愁,所以,文中的‘愁才格外深沉、凝重。”如此,教師在教學中,用飽含真情的語言,傳授知識,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從而為理解教學目標和加深對知識的鞏固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此外,教學語言還需具備幽默性。幽默的語言,可以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要時還能有助于教師恰當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突發事件,轉尷尬為自然。如,在講述《誰是最可愛的人》時,筆者有這樣的經歷,在論述“可愛”一詞的意義時,有位學生說“可愛”是“萌”的意思,為了打開學生的思維,筆者頓生一計,說:“我特別想向同學們請教一個詞,何為‘賣萌,這個詞的感情色彩如何?”很多學生一聽到老師用如此貼切的語言與其交流,就對我說:“老師,這個要看對象啊,萌是可愛的意思,但賣萌,則要看對象啦。”我順勢而下,說:“那是不是老師這種年紀的賣萌就是貶義啦,就是“裝嫩”嗎?”一下子,學生哈哈大笑,筆者用自嘲的幽默形式,不僅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活躍了氣氛,也為真正理解、分析“可愛”一詞做了絕妙的鋪墊。教學語言的幽默藝術是輕松中包含著深沉,妙語中蘊涵著睿智,使人在笑聲中得到啟示,懂得哲理,獲得美的體驗。
三、一語驚醒局中人——提問語的技術性
提問語是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情況而提出的詢問用語,在教學中使用較為廣泛。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及時反饋學生掌握的情況、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
教師的提問語需要具有啟發性,創設有技術、有梯度的問題去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開學生的思維,用語言點亮學生的心。為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備“問什么”“如何問”,在整個教學設計中要規劃好每一個問題,這些問題的層次感要分明,技術性要把握。如,提問的目的要明確、提問語要適時、提問深淺要適度、提問語要適量、提問方式要靈活、提問對象要對應、提問語的運用要注意教學策略。
運用提問語,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在適當的環節中,教師要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如,可用填空式提問、選擇式提問、遞進式提問、連環式提問和陷阱式提問等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師,課堂上會及時捕捉到矛盾點,利用矛盾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在分析戲劇《雷雨》一文時,可用兩個提問語轉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如:“周樸園還愛侍萍嗎?他對侍萍的懷念是出于真心還是出于假意?難道這三十年的紀念僅僅是一場表演?認出侍萍后的‘憤怒,與前面周樸園的反復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教師以一連串的發問引起學生對人物形象的重新審視,在問題的設計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理解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在理解了周樸園的性格后,一語點破局中人,讓學生順利理解這其中的矛盾點,達到教學目標之一理解人物形象。
教學提問語的運用,把教師的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不僅獲得了新知識,還學會了探究發現知識的方法,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四、言有盡而意無窮——小結語的精妙性
小結語,也叫結束語,是課文講完后總結性的話,是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明代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需要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語,激情四溢的教學過程,更需要一個精煉有效、耐人尋味的結束語。中職學生課堂專注力較弱,尤其要求他們整節課正襟危坐,確實不太可能。教師如果沒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學內容去完成課堂,學生未必能掌握,效果也相對較差。教師不如將最后五分鐘的時間改為教學小結時間,將該節課的重點內容給學生強調和總結一下,或者提出一些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印象,還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實踐,使課堂教學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得到無限的擴張和延伸。如,《項鏈》一文的小結語可以這樣:在故事的結尾,知道項鏈是假的以后,瑪蒂爾德的人生之路到底會走向何方?同學們心中也許有自己的答案,請大家思考,為《項鏈》寫一個你心中的結局吧。這樣的結語,既能使老師深化文章內容,讓學生再次把握主題,通過想象加深對人物的認識。而在《項羽之死》課堂中則談到:劉邦勝利了,項羽失敗了,一向以成敗論英雄的世人這次卻一反常態,對于劉邦,雖然承認他是勝利者,卻不甘認為他是英雄;對于項羽,則不僅為他落下同情的淚水,而且還賦予他英雄的桂冠。《霸王別姬》是英雄柔情,《垓下曲》是英雄悲歌,《烏江自刎》是英雄壯舉。劉邦與項羽,誰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呢?課后,請聯系現實談談你對英雄的理解。而如此的結語,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討論,設計了一個符合文本特點又切合學生愿望的問題,教給學生遷移思維的學習,對“英雄”進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討,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的空間。
言近意遠、幽深淳厚的課堂小結語是呈現語文教學語言美、情感美、思想美的最好載體,是歸納和總結、反思課堂教學的“強心劑”,使教學過程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藝術,它反映了教師獨特性的教學語言風格、巧妙的語言策略。一位出色的語文老師,要用藝術性的語境創設智慧的課堂,用語言點亮學生的心燈,讓學生綻放美麗的笑容。
參考文獻:
[1]鄒慶玉.讓語文課堂教學語言“亮”起來[J].成才之路,2010(10).
[2]李衛中.論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得體性藝術[J].教學與管理,2007(30).
[3]陳怡.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有內在的“心”[J].現代教學,2009(3).
[4]陳新東.精雕細琢 精當優美:談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優化[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