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敬忠 劉照中 龍惠娟
摘 要:新課程改革十多年,說課已成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什么是說課呢?概括來講,說課是一種新興的教研形式,指執教者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某節課或某單元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然后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相互切磋,從而使教學設計趨于完善的一種教研活動。說課是一門教學藝術,說課不僅要說清“怎樣教”,還要說清“為什么這樣教”。說課是提高教師教學素養,增強教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活動,現在已經成為師資培訓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
關鍵詞:教學經驗;教研教改;說課發展
實踐表明,推行說課考評環節以來,中小學課程教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整體教學水平顯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本文以中學語文說課為例,總結語文說課的價值、意義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一、明確教學方向,豐富教學經驗
說課包括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程序這些基本環節,是說課要整體考慮的因素。遵循說課環節,就堅持了方向,確立起上課的基本思路。通過此思路,教師就能清楚教學意圖,明晰教材處理方法。同時,也使聽課教師知曉授課教師思路的把握和理解,從而使教研主題明確,重點突出,提高教研活動實效。另外,還可通過某一專題的說課,統一思想認識,探討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提高備課質量。
說課作為教學過程前環節,是對單元教學內容的高屋建瓴,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單純以教案為參考的桎梏,反映了對教學單元的理解。這對于整體掌握教學過程,豐富語文教學經驗,激活課堂潛力,推行素質教育,甚至深化中學語文教改理論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優化語文教研教改
中學語文的教育過程基本由聽課、評課、觀摩、示范或專題講座構成,缺失說課環節,而形式又比較單一,枯燥。即使示范課、觀摩課、表現比較好的教研形式,但由于受時間、場所和師資條件的制約,無法普遍開展。尤其在農村和邊遠山區,學校網點分散,師資相對薄弱,很多教師上課仍以教案為樣本按圖索驥,難以激發學生興趣,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推行課改,強化語文說課,在一定程度上給語文教研教改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據實際情形,說課場所與規模可大可小,時間可長可短,也不對師資條件做特殊苛求。每個語文教師都可以說課,形式靈活機動,方法也十分簡便。這樣,農村和邊遠山區也可以普遍推行說課,提高教研活動的靈活性。從教研教改質量上看,以往的教研活動,常常只“教”不“研”,“教”與“研”脫節,授課教師上完課也就完成了任務,很少去反思自己是怎樣教的,為什么要這樣教。聽課老師礙于情面,很少認真評課,教研活動常流于形式,收效不大。說課面對的是評委和同行,這就促使說課者去認真思考,吸納中學語文教研教改的相關理論,不斷鉆研中學課文,想方設法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益。對評課者而言,也具有同樣要求。“打鐵先得自身硬”,評課者評別人的課,自己勢必也得懂行,也得學習理論,鉆研教材。如此,說課就把“教”和“研”、“說”與“評”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教研教改所有參與者都相應得到了提高,從而強化了研究功能,不斷優化教研教改。
三、改變教師能力結構,促推說課發展
說課不受時間、地點、空間、師資條件制約,可以常年開展,全員參與。這就讓教師的業務素質處于可以全面監控和督促評估的狀態之中。加上說課又是教師口頭表達能力、普通話,板書,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程序,選擇教法、學法等一系列教學能力的綜合反映,無形中促使教師自覺、主動、系統、深入地鉆研教學原理、掌控教材、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不難看出,說課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重要環節,也是改變教師能力結構的重要方式。
教師素質提高與能力結構的改變,又有利于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說課促使教師去提高業務素質,有利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說課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顯著的引領作用。說課的全面推進,提高了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說課是前提,它與教學過程、教學訓練、教學檢查與課外輔導以及對于學生人格培育,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基于此,要將說課與后續各個環節緊密結合,不斷解決“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的問題。
以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取得的成績為前提,21世紀要不斷適應形勢變化,促推語文說課發展。筆者認為,語文說課未來努力的方向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化教師培訓,擴充教師知識結構,拓展教師視野。第二,利用新媒體,采用新方法,改變說課程式。第三,加強說課經驗交流,開展說課專項競賽。第四,將說課教改與教師寫、講、評能力綜合考查,形成系統、全面的教師考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