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燕
摘 要: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職高教學中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傾向。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從而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產生感情共鳴,陶冶情操,提高職高語文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職高語文;重視朗讀;訓練朗讀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又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顧名思義,就是用響亮的聲音,把語言文字讀出來,它是一種言至傳神,負載豐富思想感情的口語表達藝術,一篇課文通過朗讀體味文章的精義妙理、體味作者的神思妙筆。心理學認為:熟讀成誦就是對文章反復感知的結果,能夠儲存在長期記憶中,再經過大腦的整合和同化,成為有序的記憶組塊,在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時,就能夠準確地再現和進行矯正。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并不是講解分析可以替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內、課外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
而現在職高的語文教學,朗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弱化現象,已經很難再聽到心曠神怡的瑯瑯的讀書聲了。在課堂上,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學生的齊聲朗讀、個別演讀、分組比讀、分角色朗讀等都不同程度地忽視或減少了。學生讀課本時,錯詞破句現象時有發生,甚至于一篇課文學完了,學生讀起來還是斷斷續續,更別說有感情地朗讀了。
一、學生朗讀水平差的原因
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懶于朗讀
大部分的職高生,學習基礎不好,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特別是對語文課,甚至于不屑一顧。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沒精打采,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經”,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空,且又“雁過無痕”。而教師也疏于指導,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懶于朗讀的習慣。
2.學生普通話不準,羞于朗讀
很多同學因為舟山方言作怪,講不好普通話,課堂上怕因含本地方言的普通話的朗讀,引起其他同學的哄笑,而羞于開口。越不開口,越讀不好,就越不愿意讀,形成惡性循環。而教師認為這工程浩大,并不是一朝一夕可改造好的,也就聽之任之了。
3.教師過于講解分析,疏于朗讀
職高的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配合也就甚少。學生往往認為,學習語文就是會看書寫字,聽老師講解課文,語文知識都可以從老師那里獲得,而忽視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愿從朗讀中去感受文學氛圍,提高文學修養,陶冶自己的性情,而往往只有教師一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
二、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措施
1.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職高的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成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在課堂上,我盡量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在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相機指導、及時評價。對讀得好的同學及時進行肯定,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讀得不太好的同學,我也不馬上終止他的朗讀,給他們信心和鼓勵,讓其知道自己也能把書讀好。此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如:在上詩歌單元時,舉行詩歌朗誦會;上古文單元時,讓學生表演課本劇;上口語訓練課時,結合他們的所學專業,讓他們說導游詞、模擬現場招聘……通過活動,激發和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2.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
讀得正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在朗讀課文時要用普通話,發音要清楚,不讀錯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只有正確地朗讀,才能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在教學中,針對我們舟山這一地區發音時,平舌音和翹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開音節和閉音節不分的現象,我利用“形聲字聲旁類推”和“記住某些拼音規律”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此外,我還組織學生練習繞口令、講故事,在平時朗讀中加強朗讀訓練。
3.充分發揮教師范讀的作用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的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荷塘月色》《再別康橋》這類感情色彩很濃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朱自清先生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的情感,也無法體會到徐志摩先生對母校的濃濃的愛戀和依依昔別之情。因而恰到好處、聲情并茂的范讀,最能把課文所表達的強烈感情直接傳遞給學生。范讀出于教師之口,入于學生之耳,了然于學生之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他形式的訓練不可比擬的。好的朗讀,不僅充分展示了朗讀者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強有力地熏陶著聽眾。優秀的文字作品,讀出來的,較之于寫出來的有著更直接、更生動、更適合情感表達的優勢,它是文章全方位的立體顯現,那語氣、語調、語勢及音色共同構成了聲音的抑揚頓挫,極富活力。通過朗讀,對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的啟發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地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就應該注重一些名篇的范讀,在范讀中,讓自如的聲音、生動的語氣傳入學生的耳膜;讓深刻的內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學生的心田;讓語言的美感刻在學生的腦海之中。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己必須聲情并茂地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葉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讀叫“美讀”,激昂之處還它個激昂,委婉之處還它個委婉。盡情發揮作者的當時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我認為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朗讀技能和技巧的具體指導,如:重音、停頓、緩急、語氣等,可按范讀—仿讀—指點—再讀的步驟感情朗讀。職高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間的蘊含有時不可言傳,而通過朗讀,就可以溢于言表,使人心領神會,獲得極大的美感享受和滿足。在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反復地誦讀,成為朗讀的參與者、主體,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真切鮮活地感受形象,更能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愫,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達到形象和感情融為一體,更好地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動態美,提高對美的感悟和理解。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如:在選教王宗仁先生的名篇《藏羚羊跪拜》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結果學生對文章并沒有什么感觸,甚至有學生對“它倒地后仍是跪臥的姿勢,眼里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留著”的描寫感到無動于衷。于是我再指導學生調整情緒狀態,進入角色去朗讀課文,對關于獵人槍殺藏羚羊的一段描寫,反復誦讀、反復品味:“他眼睛一亮,送上門來的美事!……奇怪的是,那只肥壯的羚羊并沒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后沖著他前行兩步,用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從它眼里流了出來。……他是個獵手,不被藏羚羊的悲憫打動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雙眼一閉,扳機在手指下一動,槍聲響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臥的姿勢,眼里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留著。”讀著讀著,學生的臉色莊重了,聲音低沉了,文章中的藏羚羊舔犢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學生。從不屈服于自然界任何災難的藏羚羊可以毫不猶豫地跪拜在老獵人的槍口下,讓我們看到了藏羚羊偉大到近乎悲壯的母愛,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他們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敬重,也正是這些生命本身所擁有的光輝深深打動和震撼著我們每個讀者的心靈。學生的思想感情在反復品味誦讀中漸漸地豐富起來了。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中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康振寶.讓學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12).
[2]朱貴寶.淺析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考試周刊,2009(14).
[3]金利英.談中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9).
[4]卓曉勤.談談農村高中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