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寶青
鬧鐘將我從沉睡中叫醒,趕快爬起來洗漱做飯,將上幼兒園的兒子拽起來,穿衣服。兒子今天表現不錯,沒有撒嬌,并美美地在我臉上親了一下說:“媽媽,節日快樂!老師說的,要祝媽媽節日快樂。今天是母親節。”我這才恍然大悟。隨著兒子的祝福將清晨的困倦趕得不知去向,心情也隨之好了起來。連忙說:“謝謝!”
來到教室,我就有一種沖動,于是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學生一頭霧水,一片茫然。我于是在黑板上大大地寫上:“今天是母親節,祝同學們的媽媽節日快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提到媽媽,有些同學又被我勾起了其“戀母情結”,眼圈紅了起來。我因勢利導,“我們的媽媽好不好?”我問。“好!”學生用嘶啞的不太清晰的語言或手勢同時表達著。“媽媽為什么好呢?”我問,教室里頓時熱開了鍋,你爭我搶,舉手搶著用手勢和語言來表達他們的心聲。貪吃的趙鋒說:“媽媽經常給我買好東西吃,還常常給我做我愛吃的飯菜。”愛美的王新雨說:“媽媽給我梳好看的辮子,買漂亮的衣服,媽媽真好!”懂事的顧敏說:“媽媽每天要下地干活,很累,還要給我洗衣服、做飯。”
聽著學生的述說,也牽起了我對遠方媽媽的思念,那么,“我們用一種方式來表達對不在身邊的媽媽的祝福與思念吧,什么方式呢?”學生又被難住了,都陷入了沉思……如果他們是一群正常的孩子,我想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而他們是一群有聽力障礙的孩子,由于語言的限制,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受到了制約,況且他們年齡還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感情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太難為他們,以免降低他們學習的情緒。于是我說:“方式很多,如你可簡單地對媽媽說一聲節日快樂;親一下媽媽或擁抱一下媽媽,也可為媽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像我們常看的電視中的孩子那樣,晚上給媽媽端洗腳水,讓媽媽洗洗腳,驅除一天的疲勞……”。學生都活躍起來了,爭著搶著說我想怎樣、怎樣做,說來說去均未超過我“比如”的范圍,實際上他們只是在重復剛才我說的話,都是語言的限制,不能太怪他們。
“這些事等我們回家以后再做好嗎?現在,媽媽不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用什么方式來表達祝福呢?”這又難住學生了,只好由我提出:“我們可以寫信,也可以畫畫,還可以自己動手做簡單的禮物,這樣既表達我們的感情,又經濟實惠。下面老師教你們疊點小禮物送給媽媽,好嗎?”說到疊紙,學生的興致來了,這要比語言表達簡單多了。從他們透明發亮的眼睛里,我知道他們多么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傳達一份愛的心聲。“康乃馨,是送給媽媽表達愛意最好的花,老師教給你們疊它吧。”
他們學習得特別認真,花一會兒就疊好了,我又教他們疊葉子將花插在中間做裝飾。到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看著每個家長那感動的淚水和笑臉,我和各位媽媽一樣,感到特別滿足,特別幸福。
他們是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孩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生存在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堅強的,因為他們與正常人相比,在人生的第一個起跑線上就落后了,要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苦難,付出更多的艱辛才能成功。但他們的心靈沒有缺陷,他們需要也渴望更多的愛。但愛是相互的,這也需要學生明白,必須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聾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