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粉
數學學科有它自身的特點,數學是訓練思維的體操,以其抽象性與嚴謹性而著稱,但數學計算與邏輯推理的枯燥,又使不少人望而卻步。但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那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呢?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良好地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第二,多觀摩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課或課堂實錄。在這些活動的開展中,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經驗,發現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堂教學的時機、環節和作用以及教師的作用。
第三,合理地把所授知識形象化。對于一些抽象難懂的問題和動點問題,我們把它們制作成動畫,來演示其中的數量變化關系,可以加快學生的理解。比如,在講解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時,我們通過課件演示,改變函數y=Asin(ωx+φ)中A、ω與φ的值,讓學生觀察圖象的變化,最后總結出從函數y=sinx到y=Asin(ωx+φ)圖象的變換過程。通過這種演示,降低了數學的思維抽象性,增強了直觀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第四,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獲取技能和經驗的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在學習秦九韶算法以前,讓學生自己查找有關秦九韶算法的內容并整理,學生給所查內容分類,有定理的證明、應用、歷史,了解了我國古代對算法的貢獻。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五,課件的制作流程與保養。我們把同年級、同學科分成若干個小組,采用學科組集體備課,確定教案,分小組制作課件,最后共同修訂的方法。把任務分解,又共同參與,集思廣益,分課時制作,并把課件分成若干個小的組件,以利于今后的修改。制作好的課件,由專人負責收集和整理,在以后的應用中,不斷修訂和加強。這樣既能形成良好的制作和使用體系,建立自己的課件庫,又能使資源優化,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度,注意時機和時間,注意為學生提供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感受數學,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提高其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