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明
摘 要:探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形成原因以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共同關注和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實現教育持續健康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當前受改革開放城市化建設進程影響,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滯留在農村,于是教育就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留守兒童教育。受農村整體經濟、文化及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因此,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及教育等各項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意義重大。
一、調查某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留守兒童,是指年齡在16歲以下,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兒童。即沒有能夠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當地農村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筆者根據永定區教育局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區目前農村留守兒童至少占學生總數的35%,而且這種情形呈增長態勢。
附:永定區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現狀:
表1 2012年秋季永定區留守兒童年級學生人數統計表
表2 2011-2012年永定區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人數
統計表
從兩個統計表可以看出,永定區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所占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為留守兒童學生,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學校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教育的和諧發展。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形成原因
⒈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兒童的形成與家庭的人員外出務工直接相關。留守兒童大多交由單方照管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親屬代為照管,這樣勢必會造成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留守兒童家庭不能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監護人大多是爺爺或奶奶,除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根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加上傳統隔代關系的影響,也管不住孩子,導致留守兒童被溺愛和縱容。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的不完整性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主要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父母的教育僅僅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父母雙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
2.學校教育的缺位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大多數人從兒童、青少年到成年都是在學校接受教育。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很難到位,具體表現為:(1)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學生分數、學校升學率依然是評價學校的主要手段和唯一手段,從而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2)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留守兒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發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但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溝通,無論校方還是監護方大多只有在留守兒童出現教育問題是才得以聯系,缺乏對留守兒童的過程性成長監管和評價,加上留守兒童沒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他們在學校和家庭的空隙間放任自流。
3.社會教育的缺乏
社會教育是個體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網絡上對社會教育的評價流行“5+2=0”,五天的學習生活被兩天的休假沖淡得一干二凈,尤其是留守兒童,因為監護人缺乏監管,周末大多在網吧和游戲廳度過,他們缺乏關住和關愛。另外,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尚未建立,留守兒童不能與城區孩子一樣可以參加培養自身特長的學習,也無法和父母一起參加親情活動等等,這些嚴重削弱了社會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留守兒童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因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層面,而應從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層面尋找對策。
1.政府層面
政府教育職責是確保教育的公平、和諧發展。具體來說,(1)確保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保證每一個留守兒童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2)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應制定優惠政策,接受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近入學。(3)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2.家庭層面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將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來說,要糾正一個認識上的錯誤,即僅關注掙錢給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質上的滿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強與孩子情感的溝通,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愛,鞏固親子關系,這種給孩子精神上的溫暖是物質滿足所遠遠不能比及的。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他方面也應該詢問,除了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聯系外,還應經常與孩子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加強對留守孩子的關心呵護。
3.學校層面
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1)學校的教育理念要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上來。(2)班主任要給這些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愛,多關注他們,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最大限度地彌補由于親子關系的缺失而給他們帶來的傷害。(3)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把在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4)開通家校通熱線,方便家長及時、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4.社會層面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學校和政府應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組建的教育和監護體系成員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或適當聘請一些專職人員組成,它可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留守兒童在大家的共同關注下健康成長。另外,通過農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讓更多的青壯年留在本地參加地區經濟建設,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還應該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父母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引導他們妥善處理好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與子女教育之間輕重緩急的利弊關系,樹立家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因此,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常識.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10.
[2]劉大春,陳邦.有效教學,聚焦課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