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梅
摘 要:康巴藏族民間文學①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樸素生動,將其融入語文校本課程是新課改的必然。為此需要改變過去傳統的課程觀,認識到開發語文校本課程的積極意義,建立康巴地區藏族民間文學資源庫,加強教師職后學習,提升課程開發能力,以部分地區學校先開發帶動其他學校開發,促進康巴地區語文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康巴地區;藏族民間文學;語文校本課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校本課程已經從“口號”“理念”走向了“行動”與“現實”。將本土文化融入語文校本課程已是必然,康巴地區②有著悠久的歷史,有獨具一格的藏族文化,美不勝收的自然環境,這其中康巴藏族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樸素生動,為當地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將其融入語文校本課程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需要。為此,應著力推進康巴藏族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校本課程的步伐,使當地的語文校本課程體現出應有的活力和價值。
一、改變傳統的課程觀
傳統的觀點認為語文課程就是語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語文教材??蛋偷貐^中小學語文教育就體現了這一特點。該地區的中小學大多自上而下地選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材,這種取材于主流文化的教材與康巴地區的社會生活實際有相當大的差異,不能很好地適應康巴地區的需要。在使用過程中,教材上大量陌生的事物、詞匯增加了學習理解的困難,學生難以有成就感,增加了對語文的厭學情緒。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社區民眾、學校校長、教師、學生改變過去傳統的課程觀。
該地區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時應該承擔起廣泛發動、組織課程開發小組、編制課程材料、教師在職培訓、學校信息調查等工作,支持和影響學校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工作。
在課程開發時學校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所以必須依靠康巴地區中小學學校校長和教師對整個學校課程價值認識水平的提高。校長能夠引導學校整體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方向,推動學校語文課程校本化的進程,促進教師、家長、學生和管理人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和決策分享,為改善團體關系提供機會,尋求對學校任務的一致看法,為語文課程校本化出思想、出思路、造氛圍。所以沒有校長領導、參與、支持,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很難有實質性的突破的。語文教師作為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更應摒棄過去不思考和處理“教什么”“為什么教”,甚至不思考“如何教”的思維定式,改變被教科書和參考資料程式化、教條化的機械操作,以積極自覺的態度,對有利于教和學的康巴藏族民間文學加以開發和利用。
二、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教師始終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核心和主導,涉及語文校本開發的各種決定,從問題診斷、目標擬定、方案編制、課程設計到課程評價等環節,都需要教師的專業能力。通過調查發現,康巴地區中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和意義,但對如何開發、怎么開發仍有許多困惑,應該給予他們指導和支持,多頭并舉,提升其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力。
1.語文教師應加強學習
校本課程要求語文教師不僅是學科專家和教學專家,精通所學專業,有獨特的教學方式、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能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還要是課程專家,能對學校整體課程的編制、運作、評價等方面有一個全局的、宏觀的把握,對相關學科能有意識地進行有機滲透。但長期忠實執行國家課程的心理慣性,使語文教師的獨立品格、創新精神和能力逐步退化。調查發現,康巴地區許多教師只知教學不知有課程,不了解語文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不熟悉開發的實施程序和方法,缺乏參與開發的心理和知識能力準備。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清楚校本課程開發是歷史的必然,應積極自覺地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澄清概念,提高技能,掌握語文課程開發的原則、要求、知識、方法和簡單易行的研究技術,通過這些活動使自己更為成熟,學術水平和能力得以提高,能基本滿足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需要。
2.請進來
教育發達地區通過多年探索,已開發出各具特色的語文校本課程,從中總結出不少較為成熟的經驗,如浙江余杭、江蘇錫山、湖南開福、河南金水、遼寧大連、湖北武昌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結合本民族文化,也進行了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如廣西河池和柳州、寧夏武靈、廣東景寧畬族自治縣等??蛋偷貐^將康巴藏族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學校課程開發的相關人員請進來,有針對性地指導、啟發,同時邀請相關課程專家、學者參與和指導,以幫助學校樹立和澄清自己獨特的教育哲學思想、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指導學校進行校本教師培訓,提供咨詢、討論、指導、服務,提高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在這方面,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2012年8月,受四川省教育廳的安排,四川師范大學專家組一行4人在丹巴縣指導該縣學校校本研訓基地建設工作,專家組對該縣61名教師進行了校本培訓,讓該縣教師受益匪淺。
3.走出去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蛋偷貐^語文教師通過加強學習和得到指導后獲取的知識、經驗都是間接的,這就需要該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將語文教師分期分批地派往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成熟的地區,讓教師帶著發現的眼睛到現場閱讀、觀摩、走訪、交談,到真實的情境中去感悟語文校本課程的內涵和魅力,獲得直接的體驗,建立感性的認識,形成將康巴藏族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校本課程的思路和方法。
三、建立康巴地區藏族民間文學資源庫
康巴藏族民間文學猶如一粒粒的珍珠散落于民間。多年來許多致力于藏文化研究的科研人員,通過努力已搜集、整理出很多成果。如宋興富的《康巴民間文學集成叢書》,林俊華教授的《康巴歷史與文化》,凌立教授的《康巴藏族民俗文化》都分別對康巴民間文學進行了搜集整理和研究;四川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王遠明副教授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康巴藏族民間故事的整理與研究》也成果頗豐。這些凝聚科研人員心血的成果,相較于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民間文學,是九牛一毛,更多的瑰寶還散落于民間。將康巴藏族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校本課程,首先應該建立其資源庫。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要求各縣教育部門完成一定數量的搜集任務,各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要求縣內各學校完成一定數量的搜集任務,各學校再要求語文教師完成一定數量的搜集任務,語文教師可要求學生和家長完成一定量的搜集任務,將多種途徑獲得的資源加以匯集,而后組織力量進行整理、分類,建立資源庫,供康巴地區的學校結合自身特色和需要選擇性地使用。
四、先開發帶動后開發
康巴地區18個縣③中,部分縣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經濟等因素,教育的發展水平相對較好,如州府所在地康定縣、甘孜門戶瀘定縣、千碉之國丹巴縣等,這些縣的教師應當率先開發康巴藏族民間文學于語文校本課程。建議開發時縣教育主管部門應集合縣內語文骨干教師,在相關課程專家的指導下按照先開發帶動后開發,逐級開發,逐校開發進行,即縣城學校先開發,鄉鎮的學校后開發;條件成熟的學校先開發,條件欠缺的學校后開發;骨干教師先開發,一般教師后開發;藏族教師先開發,其他民族教師后開發。通過率先開發不斷探索,積累經驗,總結提煉規律,摸索出將康巴藏族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校本課程的原則、方法、途徑,開發出具有康巴地區特色的語文校本課程,出現一批本土的、直接的、接地氣的具有示范性的學校和教師,以此啟發帶動其他學校和教師。不過這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如,鄉鎮一級的學校、條件欠缺的學校、一般教師、其他民族教師有能力勝任課程開發,也應該鼓勵支持先行開發。同時還應該明白,有經驗和模式借鑒固然是好的,如果唯經驗和模式就與語文校本課程的目的相左,所以在先開發帶動后開發的過程中,還需要學校和教師結合自身特點,有個性地開發,這樣才能彰顯語文校本課程的價值。
注釋:①康巴藏族民間文學,是指康巴地區藏族人民以口頭創作,主要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他們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在藏族人民中間流行和傳播的一種文學。主要包括民間史詩、民間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等文學樣式。
②“康”又稱為“康區”或“康巴地區”,“巴”是藏語音譯概念,意為“人”,所以康巴可理解為“康區之人”或“康地之人”。本文指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約占四川省總面積的1/3,轄18個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總人口1 091 872人,其中藏族854 860人。
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8個縣分別為康定、瀘定、丹巴、九龍、雅江、理塘、巴塘、鄉城、稻城、得榮、道孚、爐霍、色達、甘孜、白玉、德格、石渠。
參考文獻:
[1]龍梅.康巴藏族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校本課程的現實基礎[J].語文學刊,2013.
[2]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靳玉樂.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羅教文,陳煒,鄭明剛.四川師范大學專家組到丹巴指導校本研訓基地建設[N/OL],2012-08.
基金項目:本文系所及四川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08SA062“甘孜藏區漢語教學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