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利
一、懲戒意義
懲戒,對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重要的作用。個體行為與人類判定的應當行為是相聯系的,根據社會公認的法則,當個體做出了與集體相適應的行為,就會得到社會的獎勵。而當個體做出了與集體不相適應的行為時,也應該得到某種相應的回報,這種回報就是引起個體的痛感,這就是對于個體的懲戒。違反規則就必須接受懲戒,懲戒不但有教育行為不當的個體作用,同樣也是對社會他者的行為準則教育。懲戒對人類行為準則的形成和確立以及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社會感知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懲戒的分歧
人們追求教育理想化,受西方“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認為教育中的懲戒是壓抑個性發展的,這種受壓抑的個性在進入社會化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表現為病態。但是,在我國教育中,仍然是對各種國外理論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進行“郢書燕說”,使我國教育失去明確的發展方向。我們追求的教育價值方向,為何在實踐中卻是“舉步維艱”或者“南轅北轍”?
關于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之間的沖突,是大眾判定我國教育懲戒范圍分歧的根源。理想的教育就如烏托邦和人類對種種美好社會的追求一樣,這樣的理想觀念,深刻地植入對于孩子們的教育理念中,認為孩子的世界就是美麗的童話,我們成人就是要保衛孩子們美麗的肥皂泡永不破滅。即使孩子有與人類文明社會要求相沖突的行為,也要以文明來加以感召。我國的教育法律中亦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尊崇17世紀以來西方對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
三、教師懲戒權的法律缺失
法律賦予學校作為教育管理部門,對學生的懲戒范圍只在行政處罰,但不包括開除學生。那么,教師能行使的懲戒方式就極其有限,導致教師在管理學生時無章可循、沖突不斷。因此,教師并不只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同樣是學生的管理者。而懲戒是人類社會活動中普遍被認可的管理方式,教師在組織課堂和保證學校基本秩序的過程中必然會采用一系列的管理方法,以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
我國現有法律中關于教師懲戒權的確立是沒有的,現有教育的法律立足點在于教育與保護學生,而管理學生,以保證正常的教育活動的法定條文是欠缺的。比如,“楊不管”案就充分說明了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尷尬地位。教師提醒了學生,但并沒有使學生的行為停止,導致學生互毆致死。“楊不管”的教師心態,也是長期管理的法律規范不足的反映。教師平時就依靠愛護、關心的方式不能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管理,所以不想管,教師的責任心下降,造成教育管理的低效率。
據了解,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教師認為自己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是弱勢群體,這便造成一些教師面對學生行為不當的消極處理或回避應對,從而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低下。因此,對學生的懲戒是必須的,并且應該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從而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指導和法律依據,防止出現教師懲戒失當,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促進教育活動和諧發展。
四、教師懲戒的合法范圍劃定
本著“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的教育法規,所提倡的是溫馨和諧的教育,但當溫暖的理想融入現實,脫離現實的法律規范,會由體現人道精神的本意走向非人道的反面。目前,我國的教育法規更多的體現人文情懷,強調關心、關愛的教育指導方針,這本無可厚非。但落實到現實的教育活動之中,則缺少了對于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懲戒訴求的考慮。既然懲戒是必須的,那就必須劃定懲戒的范圍,可行與禁止的,法律必須明確規定。目前,我國教育法規已經規定了不可行的教育懲戒:《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條及《教師法》第八條第四款、第五款等都做了相應規定。
這些法律規范大致有這樣三個特征:
1.都以不給學生造成傷害為下限
無論是身體的還精神上的都要加以保護,以使學生健全的人格得到自由的發展,這樣的本意是理想主義的。在傷害與學生的發展之間的關聯度要加以更多的考慮,傷害是個體的主觀判定,不同的個體可以對于同樣的傷害行為感受不同,有的學生認為教師過激的言語是種傷害,而有的學生則可能認為過激言語是種關愛與激勵。所以,關于傷害的具體標準,需要在法律中明確規定。
2.教育法規對于懲戒范圍的劃定模糊
對于體罰、變相體罰、歧視學生、人格侮辱等都沒有相對可行的標準。比如,同樣是懲罰學生到操場上跑步,跑一圈跟跑一百圈是不一樣的,感冒的去跑和健康的學生去跑是不一樣的。這些都在法律中沒有得到相對明確的規定。
3.目前我國教育法規所劃定懲戒范圍,只規定禁止的懲戒,可行的懲戒則是欠缺的
教師可以擁有那些懲戒法律許可,則在教育法律規范中沒有確定。
關于教師的懲戒權,世界范圍內是被廣泛認可的,包括體罰在一些國家都有著明確的規定,韓國、日本、新加坡有著單獨的教育懲戒法律規定。而我國關于教師懲戒權的問題,也日益成為教育研究的重點。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制定教師懲戒權的相關法律,根據實際情況,從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規范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利,使教育活動更加和諧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存與變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王輝.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問題初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 湖北省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