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清
摘 要:中專音樂課教學不同于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也有別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介于兩者之間。它以發展音樂素養為目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堂學習資源進行必要的延伸,以促進學生擴大音樂視野、增進感知體驗,促使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與創造能力以及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認知、理解能力獲得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課;教學心得;中專
筆者結合多年來對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總結出了一些教學心得。
一、吃透教材內容
研究教材內容,圍繞教材內容展開音樂教學,是教師豐富教學手段和發揮學生個性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教材的內容、學生的特長、搜集到的不同表現形式的音像資料、教師的優勢等因素綜合考慮,圍繞音樂作品進行相關表現形式的拓展設計,使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容易被學生所感受,所理解。
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音樂體驗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設計與教材主題相關的拓展活動,比如,拓展欣賞時的聆聽活動、評價交流活動,拓展表現時的創編活動、表演展示活動等,引領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了解相關的知識,體驗活動的樂趣。這樣不但可以拓寬知識面,而且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與情緒,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表現與創造能力。
學生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此外,教師還可引導、鼓勵學生運用自身的生活閱歷、經驗去發現和關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作品的主題內容。
二、開闊音樂視野
我國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且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性。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創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學領域內容標準的彈性尺度。在中專音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相關的音樂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幫助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滲透相關文化的素養、理解多元文化的特點,養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圍繞教材內容從相關文化、表現形式、音樂游戲、模擬活動等手段進行教學創新,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比如,通過組織演出、學習背景知識等教學手段,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對音樂作品的興趣,加深對民族音樂、地域音樂、中外音樂在音樂風格對比上的印象,提高音樂修養。如同一民族的不同作品、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唱形式與不同的演唱方法、同一樂器演奏的不同作品等。
在實施中專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現行的音樂教材的框架,以教材各章節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作為切口來進行發散性、輻射式教學。尤其是有時在某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會遇見學生倍感興趣卻又覺得陌生的教學內容。此時,教師應及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使學生通過拓展課的學習,增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
三、培養音樂素養
在教學中,如何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問或討論,是檢驗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音樂素養的重要環節。教師以預設性和隨機性的設問,引導學生根據音樂作品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上。通過獨立思考或集體討論的方法,表達對問題的認識,是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手段。
在設計相關問題時,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包括學生的閱歷和文化程度)以及本學段的教學內容,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其次要關注教材內容的主題,在相關音樂、相關文化以及音樂情緒、音樂形象、音樂表現手段等方面進行思考;再次要注意問題表述的準確性與藝術性,面對學生設問時,教師要注意表述的方法和態度,以引導為主的方式,鼓勵全體學生共同參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善于歸納和整理學生的認識和見解;最后要注意激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通過啟發和引導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力的發揮,可以運用評價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歸納和整理。
比如,預習新課時,查閱有關音樂信息、搜尋相關音像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簡況及主要代表作品等就可安排在課前拓展。再如,一首音樂作品學完后,布置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在課內進行拓展延伸練習等。
音樂課與其他課相比,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課的音樂性。一堂好的音樂課應該是在動聽的音樂中完成的,課堂上豐富的音樂活動,教師自身充滿音樂性的教學行為,使音樂課時刻給人以美的享受。中專音樂課中所涉及的綜合式拓展教學內容,既可以是加強情感德育的,也可以是姊妹藝術知識的關聯,還可以是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但不管選擇什么樣的拓展內容與形式,都只能是作為一種輔佐手段,必須與音樂文本的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為達成最終的教學目標而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在快樂學習的背后,教師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的喜好,追求課堂表面形式上的熱鬧而進行膚淺化教學。教學中既然有拓展的必要和空間,教師就應有深度地幫助學生養成儲備豐富的音樂知識的能力、扎實的音樂表現技能與敏銳的音樂鑒賞能力,而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地通過幾個趣味性的音樂游戲、活動來獲得心理上一時的愉悅與滿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