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梅
自新課標改革推行以來,新的理念逐漸深入課堂,深入我們每個一線教師的內心,促使我們不斷地改進教育策略,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獲得成功的體驗,學到有用的數學。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感悟:
一、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及發展性要求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在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嘗試了以下三種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在課堂問題和課后練習的設計上,注意坡度,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具體來講,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分別設計不同的課堂問題,并針對不同的學生,讓他們在解決問題時,都能達到“踮踮腳,夠得著”的境界。
2.引導學生記好錯題集
要求學生每天將做錯的習題記錄在錯題集上,這樣避免了題海戰術,既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3.利用網絡平臺,創設空中課堂,輔導學優生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奧數。
二、聯系生活,活學活用,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再把獲得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趣化教材,活用教材。二是整合教材,增加社會實踐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調查和實踐,提高實踐能力。
三、激發興趣,自主合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為達成這些目標,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充分利用數學活動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認識米和厘米”這一章的學習中,可以開展數學活動“量一量”。通過實踐活動量一量,讓學生小組合作找一找,身上有幾把“尺子”:一拃、一庹、一步。利用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際測量時,如果沒有尺子,這些身上的“尺子”,都是很好的測量工具。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等方式,逐步從靠老師“指路”學習變成自己“找路”學習,主動獲得對數學的理解。
2.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法指導
如指導學生應用題的分析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還有其他一些基本的數學學習方法,如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歸納等。此外,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符號化思想、統計思想、極限思想等數學思想的適當滲透,使學生在自學時能夠站到一個較高的視角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應由簡單過渡到復雜,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3.選擇合適的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自練、互講、互評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教材中“認識人民幣”這一課,因為學生對人民幣并不陌生,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所以在課堂上,我就請學生當“小老師”,請其他學生對“小老師”上的課進行補充和評價。老師通過適當引導,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效果很好。
4.要求學生記數學日記
數學日記不拘泥于課本的限制,也不受老師的束縛,把課內課外融為一體。數學日記還可以圍繞課外閱讀,寫讀書心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長期堅持,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等能力都會有很大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催人奮進,引人深思!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都曾在探索中品嘗困惑,也曾在失敗中走出迷茫,但感受最深的是一種幸福,因為在三尺講臺上我們與學生共同成長,一起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我們還將一起迎接明天的燦爛和輝煌!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