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幼兒園課程執行力是指一所幼兒園在影響課程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保證課程目標實現的有效力,幾個方面因素發揮同向的積極作用來保證課程改革目標實現的有效程度。而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普通教師,如何增強自己的課程執行力呢?我從以下兩方面說說:
一、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為抓手,提升教師的課程執行力
1.有效的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眾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而傳統的備課重點是備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幼兒學的角度來考慮備課。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備課時首先要考慮這節課準備安排幾個環節,每個環節怎么安排;其次要考慮在環節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幼兒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教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為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一個基礎準備。即使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幼兒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才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2.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建立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輕松和諧的氣氛能喚起幼兒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活動中,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活動的氛圍既輕松又和諧。
在一次結構游戲活動中,教師讓幾個幼兒合作搭一艘船,教師沒有去干涉他們,只是和其他幼兒在合作構造其他東西,活動結束時,我們驚奇地發現:在沒有教師幫助的條件下,幾個孩子共同合作搭了一艘非常漂亮的輪船。從甲板到駕駛室,從船艙到娛樂設備,一應俱全,在這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體現。又一次結構游戲活動中,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囑這幾個搭船的孩子:“一定要搭出來,要和上次一樣漂亮!”孩子開始動工了,這一次,教師對他們的工作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每每看到幼兒停在那兒,或是搭的不合教師心意的,就催促、干涉甚至讓幼兒重來。活動結束了,一艘船也沒搭成。兩個鮮明的事實,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在游戲時,應當讓他們自己去思考,過多的干預會限制他們,太高的期望會造成幼兒的壓力,使得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發揮失常。
因此,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不是領導,也不是權威,而是幼兒的幫手和支持者。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不因幼兒的年幼,而忽視幼兒的需要,也不把教師的意志強加于幼兒,而是要與幼兒建立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種安全、平等的環境中,幼兒才能自然、真實地表現自己。
3.善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學重點
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猶如一出戲的戲眼,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活動下來,或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或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究其原因,關鍵是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把握有所偏頗,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流于表面,那么,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來突破重難點呢?
由于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于萌芽狀態,因此對于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以故事教學為例,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么有些故事內容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采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讓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如《我身邊的軌道交通》是“我們的城市”主題下的一個關于軌道交通的綜合活動,活動目標為:一是初步了解軌道交通的特征、功能,體驗軌道交通的發展為城市生活帶來的便捷;二是結合自身經驗鞏固乘坐軌道交通的文明禮儀與安全意識。教學活動中,了解軌道交通的特征、功能和乘坐禮儀是整個活動的難點。于是活動開始之前就讓幼兒拍一些有關乘坐軌道交通的花絮、收集附近軌道交通的資料,幫助孩子更直觀地分享經驗。通過這樣的難點前置,讓幼兒親身感受,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體驗軌道交通的特征、功能。
也可以遵循規律,小步子遞進。把大目標分解為階段性小目標,使個體很快地從目標導向行為轉入目標行為,盡快實現目標,滿足需要,同時在目標導向過程中當目標能力增加時教師及時提供一個可使兒童實現高目標的條件,引導他們走向實現更高的目標。如在大班體育活動“挑戰飛人”時,教師考慮到活動重點是讓幼兒掌握助跑跨跳的動作,便以模仿奧運冠軍劉翔吸引幼兒投入活動,引領幼兒嘗試練習跨欄動作。教師在材料的投放數量及運用上體現了“小步子遞進”。如教師將跨欄高度從低到高分為三種,讓幼兒分別嘗試,從第一次練習時的一道跨欄,到第二次練習時的兩道跨欄,再到第三次競賽時的三道跨欄,使幼兒不斷地接受新的挑戰,體驗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快樂,避免因反復練習而感到枯燥乏味。
二、尊重幼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課程的執行力
1.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不輕率地對幼兒進行相互比較
相同教育工作者只有認清幼兒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措施,才能激勵、引導幼兒健康成長。如我曾帶過的一名幼兒淼淼在上幼兒園前只吃流質:牛奶或薄粥。上了幼兒園后只要聽到保育員阿姨推餐車的聲音,就開始哭了。為了提高他的就餐自理能力,班里教師達成共識,從不催促其吃飯,剛開始時,其他小朋友吃完飯收拾好餐具后,他就開始哭了,我們也不強迫他,還幫他收拾餐具,慢慢地我們開始教他吃飯時要用大牙咬,一邊咬一邊咽。漸漸地淼淼開始自己收拾餐具,其實大家心里都知道收拾餐具不是目的,只是借此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鍛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所以,教育者要認清幼兒發展水平的差異,為幼兒設置恰當的奮斗目標,取長補短,健康發展。
2.關注各年齡段特點,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生成
一般來說,幼兒期的孩子生成活動由他們的興趣所致,當然孩子的經驗基礎不同,對新事物或某些現象的關注點也會有所不同。又因為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及年齡特征的不同,所呈現的生成活動狀態和持續性也就不同,因此不同年齡段的生成策略和生成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如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生活經驗不豐富。冬天里,小班幼兒對玻璃窗上出現的水蒸氣很感興趣,用手指畫出各種圖案,但是過了一會兒興趣就消失了。小班幼兒的生成活動不會自覺地深入下去,他們只對發現的現象感興趣,持續時間短。這時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幼兒再去觀察,簡單告訴幼兒這時玻璃上凝結了水蒸氣,只要嘴巴哈口氣就會出現,鼓勵他們大膽地去畫各種圖案,體驗樂趣。這樣就將生成活動變為集體活動。
因此,幼兒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和了解幼兒的學習興趣點,并對幼兒的獨特表現做出及時合適的反應,有效促進課程的生成,提高課程的執行力。
總之,提升幼兒教師的課程執行力有利于發揮我們不斷改進課程、提高教育質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幼兒教師的課程執行力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兒園內涵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作者單位 上海市寶山區康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