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鳳
數學生活化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化,它要求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出發,提供的學習探索材料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容易喚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學生的知識形成發展過程中,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更有活力,更加有效,更能激活創造性思維呢?
最近筆者有幸聆聽了兩節課,深受啟發。現將其中的教學片段摘錄如下:
片段一:文具店里的數學問題
師:近幾天步文書店水彩筆的銷售情況怎么樣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銷售記錄表(出示數量和總價對照表,最后一天為上課當天日期)。
師:哎,這個記錄表怎么啦,大概不小心弄臟了吧,這可怎么辦呢?誰有辦法讓它恢復原樣呢?
生:我有辦法,先求出每盒的價錢30÷2=15(元),4月18日賣出5盒就用5×15=75(元),求4月19日賣出幾盒就用105÷15=7(盒)。
生:(馬上站起來)我有不同的方法。因為4月18日比4月17日多賣了3盒,而一盒的價錢30÷2=15(元),所以就多了3×15=45(元),用45+30=75(元)。
生:要求4月19日賣出幾盒,我們只要看總價:30+75=105(元),所以4月19日就賣出了2+5=7(盒)。
師:你很善于觀察,能夠找出表格中的特殊數,真了不起。
師:最后兩欄都空著,根據前幾天的銷售情況,請你預測一下,今天可能賣出幾盒呢?并結合實際,說說你預測的理由。
小組討論后交流如下:
生:我覺得有可能賣出了12盒,因為4月19日的7盒是4月17日的2盒加上4月18日的5盒,所以4月20日有可能是5盒+7盒=12盒。
生:我覺得有可能賣出了9盒,因為4月19日比4月18日多賣出了2盒,所以我覺得4月20日可能也比4月19日多賣2盒。
生:有可能賣出1盒,因為4月19日賣得只剩下1盒了,店主還來不及去進貨。(師生笑)
生:也有可能沒有賣出1盒,因為4月19日剛好全部賣完了。
生:(馬上站起來)今天生意特別不好,所以一盒也沒有賣出。
生:今天碰巧趕上一年級小朋友的繪畫比賽,生意特別好,所以賣出了20盒……
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又說出了種種的可能性。
片段二:作息時間表里的數學問題
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后請同學們設計星期天的作息時間表。其中小強同學是這樣設計的:
師:誰能說說小強是怎樣安排的?你對小強的時間安排有什么看法?為什么?
這時學生迫不及待地紛紛舉手,準備發言。
生1:我認為小強的時間安排不太合理,他上午寫數學作業用了2個小時,下午寫語文作業又用了2個小時30分,加起來寫作業就用了4小時30分,時間太長了。他邊說邊晃著腦袋,對“太”字還加重了音調。
生2:我認為小強看電視的時間太長了,用了3小時30分,這樣長時間看電視對眼睛不好。
生3:我也認為小強的時間安排不合理。他睡覺的時間太晚了,都晚上10點半了。
生4:(搶著說)我認為小強還有一個地方安排不合理。他沒有安排體育鍛煉時間,一整天都待在房間里,這樣也影響身體健康。
生5:我認為他還可以再安排點其他的活動。比如,可以和同學一起做游戲……
真是一時激起千層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積極發表著各自的看法,教室里的氣氛熱烈起來。有的學生說:“老師,請大家看看我的設計吧!”接著大家驚喜交流,相互評價……
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全方位思考,發現了自己或其他同學時間安排不太合理的地方,并及時進行修改,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學生在小小的作息時間安排中,感悟到時間的寶貴,學會科學合理地去安排時間、利用時間。學生的這種主動參與,大大豐富了他們對“24時計時法”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使他們親身感受到生活離不開“24時計時法”,學會“24時計時法”是很有必要的。
感悟: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踐。就這兩個環節來說,這“適宜的環境和條件”除了指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外,更得益于學生所面臨需要解決的是“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正是這種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多角度靈活地、創造性地思考。
數學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里充滿了數學。上述兩個片段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具有一定數學價值的、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調動他們的策略與機智,吸引他們開展學習活動,并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意義。
由此可見,“生活化”的數學問題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更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兩個片段也說明,“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寶貴的禮物”。同時,教師還善于保護學生的直覺發現,引導他們進行多種猜想預測,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想象空間,鼓勵他們踴躍作答,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因此,我們廣大教師應牢固樹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據教學內容“鏈接”生活,精選素材、設計情景、激活經驗,讓學生在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的“交互作用”中構建數學意義,學會數學思考,培養應用意識,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作者單位 福建省惠安縣東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