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西
科目: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湖南文藝出版社)
教材分析:《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頗廣的民歌,該國以盛產羊毛而著稱于世。歌曲反映了澳大利亞牧場工人緊張的勞動生活和樂觀的精神面貌。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表現了“剪羊毛”這一特定的勞動情景,以“白云”“冬雪”“絲綿”夸張的形容通過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以“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于想象,很有童趣。
教學目標:
1.在濃郁的音樂情境中,聆聽和演唱歌曲,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對澳大利亞的畜牧業有一定了解。
2.學習用輕盈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練習附點四分音符節奏型,并能準確地演唱歌詞和旋律。
3.能用各種身姿參與歌曲表現,從中感受勞動的愉快和豐收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以愉快而風趣的情緒演唱歌曲,體驗勞動的快樂。
教學難點:唱準附點節奏及休止符。
教學方法:
聆聽法、問答法、演示法、模仿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課件、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律動。
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聽音樂,跟老師做律動。
2.過渡。
師:剛才聽到的是什么歌曲?
生:《勞動最光榮》。
師: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的一切。為了生活,人們辛勤地勞動著。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勞動的人們。他們在干什么?
3.附點節奏學習。
引導學生看圖片、講內容、讀兒歌。
兒歌:
工人叔叔敲鐵錘,
叮叮叮咚,
農民伯伯割稻子,
嚓嚓嚓嚓,
司機叔叔開汽車,
嘀嘀嘀噠,
環衛工人在掃地,
刷刷刷刷。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看圖片讀歌謠,認識勞動的人們,感受勞動者是光榮的,并且使學生在讀兒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附點音符,為新歌學習做好鋪墊。
4.猜謎語。
比如,年紀不大,胡子一把,喜歡吃青草,愛叫媽媽。(答案:羊)
5.簡單介紹澳大利亞。
師:小綿羊不僅溫順可愛,它還能為人類作出許多貢獻,它的毛有什么用途?
生:(回答略)。
師:對了,羊毛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織成衣服,可以做成被子。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羊毛產量最高?
生:(回答略)。
小結: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羊毛產量最高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二、反復聆聽,熟悉歌曲
1.播放音樂范唱,配上剪羊毛的勞動畫面,學生看畫面,聆聽歌曲。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動畫歌曲的播放,畫面生動有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2.提問。
(1)他們在干什么?
(2)為什么要剪羊毛呢?
3.簡介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頗廣的民歌,歌曲正是表現了澳大利亞牧場工人剪羊毛時愉快勞動的情景。
4.播放音樂范唱,引導學生觀察這首歌的旋律,每一樂句的結尾都有一個休止符。
5.教師范唱歌曲,引導學生用拍手的動作在休止符處伴奏,感受歌曲旋律特點。
三、剪羊毛節奏練習(解決難點)
課件顯示:
× 0 | × 0 | × × | × 0‖
引導學生邊讀節奏邊做剪羊毛的動作。
四、再次聆聽歌曲
帶領學生邊聽歌曲邊做剪羊毛的動作。
師:接下來一起去參加剪羊毛比賽,看誰剪得又好又準確。
(表揚表現好的學生)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既使學生熟悉了歌曲,又為下面的“為歌曲伴奏”環節打好基礎。
五、學唱歌譜
1.用“lu”哼唱歌譜。
引導學生帶著高興的心情,用“lu”哼唱歌譜。
2.分組找附點節奏,唱樂譜
師:這首歌曲中有一個剛才我們練習了的附點節奏出現了很多次,我們來找一找,并唱一唱。
3.分句學唱
邊彈琴邊分句教學生唱歌譜,唱錯的糾正。
4.集體跟琴唱譜。
六、學唱歌詞
1.按節奏朗讀第一段歌詞。
教師與學生一起按節奏朗讀第一段歌詞,提醒學生注意附點節奏和休止符。
2.學唱第一段歌詞。
學生跟琴學唱第一段歌詞,出現錯誤后教師及時糾正。(附點音符、休止符處詞要唱準)
3.學唱第二段歌詞。
提問:
(1)小綿羊剪羊毛時害怕嗎?
(2)什么時候小綿羊又能穿上新皮襖?
生:(回答略)。
設計意圖:在一問一答中,幫助學生理解歌詞、記憶歌詞。
4.完整演唱歌曲。
七、歌曲處理
1.師:想一想應該帶著怎樣的心情來演唱這首歌曲?
(學生討論)
2.師:現在讓我們用愉快、活潑的心情演唱一遍歌曲。通過歌聲以及你的表情,把我們對勞動的熱愛還有自豪的心情表達出來。
3.課件播放《剪羊毛》伴奏。
教師帶領學生用剪羊毛的動作為歌曲伴奏,體會勞動的樂趣。
八、拓展延伸
1.播放視頻。
欣賞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赴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演唱《剪羊毛》的盛況。
2.教師小結。
這首歌表現出了勞動人民對勞動、對生活的一種熱情,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勞動可以創造幸福生活!老師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做一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
(作者單位 廣東省茂名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