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WTO和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然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各種矛盾也不斷涌現。比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本文以河南教育為例,運用古典區域經濟學的不平衡發展理論和現代區域經濟學的平衡發展理綜合闡述我國中部教育現狀、問題和解決途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要靠科技,而先進科學技術來源于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要靠良好的高等教育做支撐。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整體上實現跨越發展的大背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并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然而仍然存在大量的問題,比如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辦學質量低下等。以河南教育為例,河南省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人口總數與甘肅、貴州、新疆、廣西、內蒙古、青海、寧夏、西藏、海南等9個省(自治區)人口之和持平。河南高考考生數量連續幾年全國第一,然而高等教育狀況與人口比例、經濟總量等嚴重失衡。而河南省現有普通高等學校33所,其中一本院校僅有河南大學與鄭州大學;河南省至今無一所部屬“985”高校,也只有一所“211”院校, 這遠遠滿足不了一億河南人口的需求,也遠遠滿足不了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中原崛起的迫切需要。甚至,從全國高等教育布局來看,也不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分配不均衡。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有以下特點
(一)整體質量差,缺乏國家重點大學
河南省有一億人口,考生數量全國首屈一指,然而河南省就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院校,僅有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兩所省部共建高校。高等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大大限制了河南省經濟文化的發展。此外,河南高等教育在隊伍建設、科研能力水平等方面與部屬高校還存在較大差距,仍需深入挖掘潛力,提升發展水平。然而,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發展壯大過程中出現的信息交流、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等多方面問題都需要逐步得到國家資金政策的扶持解決。
(二)辦學經費不足,資金籌措困難重重
充足的資金是高校的新鮮血液。而資金籌措問題一直是河南高校發展的瓶頸。河南省高等教育,主要還是靠本省投資建設,雖然河南大學、鄭州大學依靠自己的力量進入全國前100名,但是與中國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的名牌高校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與世界頂尖大學差距就更大了。河南高校整體融資渠道相對單一,資金短缺普遍,對學費的依賴性比較大,資金積累少。在貸款過程中,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的待遇不一樣。有些民辦高等院校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三)師資力量薄弱,且分配不均
關于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是個始終困擾著高校的大問題。教師是高等院校的靈魂,名師出高徒。一個好的高等院校,取決于你有多少名師在此執教,也取決于你培養了多少優秀學生。擁有一支高素質、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青年才俊為主體的教學科研隊伍是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的保障。而河南省優等師資力量本身缺乏,而大批杰出人才又集中于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省部共建高校,不僅嚴重的制約了河南省??聘咝=逃|量的提高,而且也關系到民辦高校的興衰與存亡。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如何建立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質量合格的、穩定的教師隊伍就成為河南省教育必須面對許多問題的問題。
二、中部教育發展落后產生的嚴重后果:
(一)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長期落后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經濟發展,在于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在于人才;人才培養,在于教育。教育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然而我國只有21個省級區域擁有部屬高校,且大多位于直轄市及省會等特大城市。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部分省域的集中分布,直接導致其招生比例向所在區域傾斜。據統計,北京、上海和天津人口僅占全國4%,但部屬高校招生錄取比率卻占36%。這種高等教育資源布局的不科學和不合理性嚴重制約了各地方尤其是社會經濟欠發達地區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并直接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所以從長遠上來看,高等教育的欠缺是抑制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關鍵因素。
(二)導致“孔雀東南飛”,人才大量外流
由于東部待遇高,國家扶持力度大,就業條件好,很多內地學生選擇東部教育機構。造成內地人才外流。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力資源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比物質資本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資本的投資》舒爾茨)。在信息時代,優質的人力資源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逐漸由過去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勞動數量和實物積累轉變為依靠人才支撐和科技創新。中西部人力資源大量外流,對經濟發展形成沖擊,不利于經濟發展。
(三)導致地方歧視嚴重
中西部教育落后,導致經濟發展落后,人口素質低下,貧富對立尖銳,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因此,以河南省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應該充分重視教育公平,抓住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中原經濟區戰略的發展機遇,構建多樣化、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科學、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是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的,大力推動中部教育的崛起。以更好的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
三、中西部教育差異的解決途徑:
(一)我國政府要繼續加強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力度
沒有公共投資的保障,不可能維持和提高公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平。因此,我國應大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推動教育公平,促進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并著力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由于中央短時間內難以大規模增加高等教育投資,所以地方政府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自籌資金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滿足本地民眾對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
(二)探索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招生指標分配傾向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的機制
完善教育經費分配和我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我國應加大對中西部在重點學科、招生指標、項目申報等各方面的扶持,加大部屬高校口支援中部教育的力度。在高等教育不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建立和發展地方大學,嚴防高等教育資源過度集中于大城市而造成的重心偏高問題。另外,地方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也應該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快民辦高校發展,吸引社會力量辦學,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在我國加入WTO后,抓住機遇,吸引海外資金和優質教育資源進入我國,補充我省教育資源 。(三)樹立教育立國的意思,嚴抓高等教育質量
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穩定規模,優化結構,特色辦學,改革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適度增加本科招生規模,擴大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適度擴大合作辦學、繼續教育以及民辦教育規模。優化高等學校區域布局結構,加大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力度,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四、總結與啟示:
古人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ā墩撜Z》孔子)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中東中西三區域發展的指導性思路:“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如果效率上去了,公平沒有跟上,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我國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縮小區域差距,加大中西部的教育扶持力度,調整教育資源的結構。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我省要扎住機遇,大力推動中原教育的發展,以更好的服務于中原經濟區建設。
作者簡介:陳國創(1990-)男,漢,河南蘭考人,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