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1年四月份,武漢刮起了“治庸問責”風暴,此行動推進過程中,眾多公務人員因為不作為、亂作為被問責,公務員隊伍中存在的庸、懶、散等不良工作作風得到了一定改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此舉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評,國內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其他地市也紛紛學習武漢市的先進經驗。本文側重于評價“治庸問責”行動的效果,在文中首先分析了其具體措施的成效,然后分析了其中有待完善之處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 治庸問責 知情權 市民參與 異體問責
一、武漢市“治庸問責”取得的成效
(一)注重監督政府渠道的拓寬
自建國以來,我們黨和政府一直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監督黨和政府的先進理念,這是與西方所推崇的人民至上理論、權力監督及制約理論等公認的憲政理念相契合的。在我國,這種理念具體體現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權監督國家權力機關和其他國家機關。在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中,人民群眾監督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其他監督形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對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的監督作用對于當前我國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問責無為的公務人員能拓寬人民群眾監督政府的渠道。與這種監督理念相呼應,武漢市推行的“治庸問責”行動,利用各種措施調動了市民參與問責的熱情和信心,保障了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實現。具體來講,武漢市在問責行動中取得了以下成效:
第一,通過廣泛宣傳保證市民的知情權。當代世界文明國家公認的是,人民是權力的享有主體,國家機關行使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授予,人民對行使公共權力的機構具有監督權,而公務人員作為具體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主體,其行使結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福祉。因此,人民群眾對于公務人員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具有監督權,同理對于問責的實施具有知情權。基于此種理念,武漢市在問責過程中采取各種措施保證市民的知情權。主要表現在通過各大媒體向市民宣傳本次問責行動,相關負責人明確了此次治理庸、懶、散等不良行為以切實優化武漢發展環境,便民利民的決心。全市上下各單位、各部門加大開展學習宣傳,形成了濃厚氛圍,相關部門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在《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長江日報》、武漢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上專門公告舉報電話,開展治庸問責的學習貫徹專欄和專題節目,刊載市委領導的講話和答記者問,連續推出相關的評論文章,并組織相關的新聞媒體對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專題采訪。市治庸問責辦公室還編印工作簡報,及時摘發全市各地、各單位貫徹落實典型經驗、做法和問責處理案例。
第二,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市民參與。為了更好地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治庸問責”行動,揭露“庸、懶、散”行為,武漢市成立了“治庸問責辦公室”、開通了治庸投訴電話,在武漢政務網、武漢廉政網設立“治庸”工作意見箱,接受群眾舉報投訴,此舉充分調動了廣大市民參與問責的積極性和熱情。統計顯示,“治庸問責辦公室”成立當天共接到各類舉報、意見等167件次。其中,反映不作為的88件(次)、亂作為的23件(次)、慢作為的14件(次)、服務態度問題的5件(次)、紀律渙散的1件(次)、其他問題13件(次)。武漢市還定期舉行“電視問政”專題活動,在活動前期將相應的時間段、電視頻道、參與的政府工作人員名單、參與的主題和參與方式等告知市民,在活動中對于市民提出的問題認真答復,并對之前作出的承諾進行梳理、兌現和審視,以發現其中的不足和進一步改進。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市治庸辦、市直機關工委聯合舉辦了“責任在我心中、治庸從我做起”主題征文活動,經過兩個月的征文活動,共收到來自102個單位報送的稿件1217篇。最后通過專家認真評選共有120篇稿件獲獎等等。
(二)注重公務人員工作作風的改善
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務人員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具有高超的業務能力,而且在思想上也要具有恪盡職守、竭誠奉獻的服務意識。但在過去的一個時期里,工作不在狀態或不作為的“庸官”表現往往視為一種司空見慣的“常態”,對“庸官”的發現和處理也就不及時,久而久之,即便身邊的同事染有“庸癥”,反倒感覺習以為常。如果這種不良風氣和情緒長期持續下去,勢必會激化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這就要求公務人員增強責任心,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自身各方面素質,充分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切實履行為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而且作為一種監督方式,行政問責要防微杜漸,由事后問責擴展至事前問責,實現由問責有過向問責無為的轉變。此次武漢的“治庸問責”行動就貫穿了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的理念,該舉措傳遞了這樣一種價值理念,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碌碌無為的時代已經被證明是不符合責任政府價值取向的,在當前問責領域拓寬至問責無為的情況下,受到處罰的不僅僅局限于貪污受賄、假公濟私等違法違紀行為,倘若公務人員沒有切實履行好自己手中的職權,不作為、亂作為等庸碌的工作表現也是要追究其相應的責任的。在這種理性的制度安排下,為民用權,格盡職守,努力爭創一流工作業績,才是公務人員行使手中公共權力的理性選擇。武漢市大力推行治庸問責,就是要進一步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各級干部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開展“治庸問責”行動以來,相關問責工作機構認真受理舉報投訴,及時調查核實,發現有錯無為線索,及時啟動問責程序,一批有錯無為的公務人員受到追究和處理。通過問責處理無為行為,激發了廣大公務人員的工作熱情,事業心和責任感明顯增強,工作作風得到一定改善,并得到市民歡迎和支持。
(三)注重問責文化的培育和長效機制的建立
問責文化具有標本兼治的重要作用,能夠為問責機制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傳統的行政問責多是一種問責有過的事后監督方式,與傳統問責機制不同的是,武漢市興起的問責是問責有過和問責無為的結合體。行政問責范圍的擴大,使得無為的工作人員也要承擔與其職責相適應的消極責任,這可以消除公務員隊伍中存在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渙散的工作作風,變消極為積極。基于公共行政改革的時代背景,政府工作人員不再是消極的“守夜人”,而是隨著福利時代的到來被要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的產品,以滿足公民的利益需求。問責也要求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政,按照法律程序辦事,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盡職盡責的自覺性。在問責過程中,政府注意加大宣傳力度積極號召廣大市民參與問責過程中,例如:招募120名志愿者參與治庸問責行動(錄用的120名黨風政風監督志愿者,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人員、大學教授、在讀大學生和自由職業者等,其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14人。)、選取公民參與電視問政等等。這與以往的問責相比,注重了事前問責無為的重要性,吸收各個階層的人員參與問責,也表明了政府歡迎和虛心接受監督的一種態度,這對于問責文化的培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漢此次的治庸問責行動中,側重于對建立長效機制的探討和思索,主要包括建立問責的相關配套機制,如:崗位責任制、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獎勤罰懶機制、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干部選拔任用機制等。而且主要負責人也表示了長期推行問責的決心:“決不能刮一陣風就完了!”
二、武漢市“治庸問責”有待完善之處及對策
(一)問責的某些手段缺乏公信力
武漢市此次的“治庸問責”行動,力度不可謂不大,也在國內各大媒體和各個省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其中某些負面案例是通過暗訪、抓拍等形式來進行的,不得不承認這種方式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可能在目前看來具有一定的成效,但長遠來看卻不能根治“庸官”的頑疾,而且通過不定期的暗訪來抓典型,也容易誘發公務人員的抵觸和負面情緒。試想,倘若公務人員每天惶惶不可終日,為了應付突擊檢查而裝模作樣,惟上不惟下,又何談便民利民?而且據媒體報道,有些部門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突擊檢查,專門安排專職人員“偵查放哨”、“輪流值班預警”等等,可見諸如暗訪之類的這種措施難以確保問責機制的常態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問責文化。
針對此種窘境,筆者建議建立科學的問責手段,路徑之一就是通過問責程序的完善而促進問責手段的科學性和可接受性,以此增進問責手段的公信力。具體來講就是在問責程序中設置相應的被問責對象的申訴救濟權利,當被問責人員對問責過程中存在的手段不當或同等情況不同等對待等情形存有異議時,允許其進行申訴,對此可以通過擴大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允許公務人員對于涉及其自身權益的行政行為通過行政復議尋求救濟。此外,還可以通過將問責全程中涉及的相關信息及時、真實、全面的進行披露的方式來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監督的方式來增進問責手段的公信力。
(二)異體問責缺位
此次武漢市的問責風暴旨在切實轉變公務人員的工作作風,以此優化武漢發展的軟環境。該問責風暴的啟動主要是通過同體問責的方式推行的,即主要領導強硬的行政命令的方式,“武漢官員說起治庸,言必稱阮成發,如果阮成發不久調走了,武漢的治庸還能繼續嗎?”。這一方面反映出相關領導對于問責行動的大力推行作用和改革、優化環境的決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異體問責的缺位和人們對于能否建立長效機制的擔憂。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有權對公務人員進行異體問責的主體理應包括公民、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代表、司法機關、民主黨派、新聞媒體、社會團體等等。但從實際操作來看,異體問責難以啟動。以此次武漢的“治庸問責”來看,問責程序主要是通過政府自身啟動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民主黨派、司法機關等在啟動問責程序方面發揮的作用尚顯不足。
若要長期推行問責制,必然要求形成相應硬性制度安排,而不是讓問責跟隨行政機關領導人員的變更而更迭,這就需要相關配套機制的建立和進一步完善,如:信息公開機制、問責的自我矯正機制、崗位責任制、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獎勤罰懶機制、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干部選拔任用機制以及被問責對象的救濟機制等。此外也要在完善同體問責的同時加大異體問責的范圍和力度。筆者的建議是建立各個監督主體之間的協調合作機制,基本思路是以人大問責為主線,在此前提下促使人大問責與政府問責、社會問責、民主黨派問責、司法機關問責相結合,形成多維度的問責體系。
三、結語
總的來說,武漢市推行的“治庸問責”風暴是符合當前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時代之義的。在此次問責風暴中,我們看到了主要領導人員的鼎力推進和市民的參與熱情,以及公務人員隊伍中工作作風的好轉和行政效率的提高,這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道理,根治“庸官”的頑疾,必須促使治庸問責走向透明化、科學化和常態化,這就需要相關配套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建立了長效的問責機制,才能保證問責的順利、持續推行,以此逐步培育起我們期盼已久的問責文化氛圍,徹底好轉公務人員的工作作風,調動公眾參與問責的熱情和信心。這對于推進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設進程意義重大。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2年度“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研究生實踐與科研創新課題項目“武漢市‘治庸問責的實施效果研究”(2012S0507)。
參考文獻:
[1]盛榮華.黨政干部無為問責制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曉萌.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縱論“責任風暴”和“治庸計劃”[J].長江日報,2011-4-7.
[3]褚朝新.武漢掀“治庸”風暴:公務員上班吃早點被罰萬元[J].新京報,2011-4-28.
作者簡介:逯慶堂(1988-),男,山東濟南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