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一、引言
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道路,這給經濟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敲響了警鐘。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走出一條具有中國化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促進中國經濟進一步向可持續發展轉變是中國的必然選擇。同時,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積極的實行低碳經濟,努力提高能源得用效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本文就中國實行低炭經濟的必要性與現狀、及前景等進行了淺要的分析。
自聯合國氣候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低碳經濟就開始以較快的步伐向世界各國邁進。英國率先提出低碳經濟并積極倡導推進低碳經濟和發展大力促進電力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迅速占領了低碳產業技術的制高點。美國也積極研究低碳技術,并提出先進能源計劃,在替代能源和清潔能源研發上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術,持續升級智能系統以替代人工。日本利用限制措施與提供補助金兩種手段,努力推進能源和環境技術的發展,日本還注重新型能源的開發與研究。同時加拿大在全球率先開始征收低碳稅。而對全球各國的積極行動,中國就自身現狀,積極響應低碳經濟的號召,并提出要堅定不移的為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
二、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認識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有學者指出: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低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自然保護雙贏的一種形態。因此,低碳經濟摒棄了以往發達國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道路,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是以技術作支撐,低碳高效為原則的綠色發展經濟形勢
(二)低碳經濟蘊含的外部效應
外部性又稱外部效應,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某種經濟活動恰好其他人的行為或者其他與之類似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影響。能源行業的外部性主要體現在能源的生產及利用整個能源體系及環境系統所產生的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其中正面的積極的影響稱為正外部性,負面的消極的影響稱為負外部性,低碳經濟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與高效率、高效益對環境起到了相應的保護作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起到了環境節能的重要作用。這種正面的影響證明低碳經濟對環境能源具有正外部效應。
三、中國推行低碳經濟的必然性
(一)氣候變化的負影響
1、對生物物種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中國海平面上升趨勢加劇,由此引起的海水入侵及土壤鹽漬化損害了濱海的生物資源,是的海岸線附近生態系統紊亂,海岸線附近的生物物種種類減少。
氣候變化使得我國森林植被的分布由南向北推進,山地森林由下向上推進,干旱地區的荒漠化程度加劇,農業的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可能增高,內陸湖泊加速味素,一系列的影響最終導致生態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增加,生物物種面臨銳減的危險。
2、對水資源的影響。
據調查,近20年來中國北方黃河、淮河遼河水資源總量減少12%,南方河流水資源相對豐富,但降水反常,加之高溫的作用,是的區域性缺水的現象嚴重。各流域的平均蒸發增大,洪澇災害更加頻繁,干旱災害更加嚴重,這種變化引發惡劣極端的天氣,加劇了水資源的不穩定性,擴大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此外,氣候變化使得我國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加劇了我國本來就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3、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氣候變化將增加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機會,危害人來健康。氣候變化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自然災害的頻發加劇了流行病的傳播而且氣候條件變化對環境的破壞也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進而危害人類健康。有研究預測在未來二氧化碳濃度加倍的條件下,中國的鼠疫源地面積將增大40%左右。
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了生物物種銳減、水資源緊張、人類健康指數下降等負面影響,因此,在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勢在必行。
(二)我國能源資源形勢嚴峻
1、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人均擁有量比較低。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可知,我國煤炭資源擁有量為10345噸,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因此人均擁有量較低,人均的煤炭和水力資源擁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資源僅為世界水平的1/5,耕地資源不足僅為世界水平的30%。從人均來看,我國的各種能源資源都顯得相對不足,因此,提高資源利用的技術水平對于我國能源資源的節約和永續利用具有深遠意義。
2、能源資源開發難度較大。在我國煤炭資源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地質開采條件相對較差,大部分的煤炭可采儲量需要井工開采,僅有少量可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地質條件更為復雜,其開采需要較高的技術投入,水力資源大部分位于西部高山深谷地帶,開采和利用的難度大成本高。由此可見,我國的能源資源開發具有較差的經濟性。
3、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國是世界上單位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鋼鐵、冶煉行業的能源是西方發展國家的2倍,風能、水力利用僅為國際水平的85%。正是由于我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所以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
(一)觀念及政策體制上的突破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強調多方協調的同時,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已初露保護氣候的倪端。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力為代價。”可見,對環境的重視已提上日程,環境是發展的基礎和持續性的源泉。2007年黨中央進一步提出:“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是人類經濟發展的依賴,將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升到了構建生態文明戰略目標的高度。
相關政策的出臺是建立在以上戰略思想的基礎上的2007年6月,中國發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是我國第一部針對全球變暖的國家方案。而后,我國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開發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研發新技術、推進碳匯技術等方面不斷努力。2008年,我國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以此綱領性文件向世界宣布中國之行行動,由此,我國積極進行體制機制建設以適應氣候條件的變化。
在法律層面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修訂了憲法,提出對環境保護的明確規定;頒布了環境保護法,使我國的環境保護進入法治階段。《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等法律的出臺,健全可我國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同時也為低碳經濟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節能減排的行動
1、節能行動的開展。我國重點發展節能產品,淘汰高能耗產業。在中央財政的資金支持下,我國積極推廣節能燈、節能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并進行了全民行動,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使用節能環保購物袋,并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在公共部門率先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購買節能產品和配套設施給予補助。同時,國家不斷加大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據統計,2008年一年我國就淘汰落后水泥產能5300萬噸、煉鋼產能600萬噸、煉鐵產能1400萬噸。
2、資源的循環利用。我國積極組織開展循環經濟,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不斷探索建立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從產業到企業再到企業內部,逐步形成循環經濟體系。同時,不斷推進資源的綜合利用,支持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的再制造。通過中央預算的投資安排,我國回收利用了廢舊金屬、林木,這起到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國不斷優化能源結構,使用低碳能源,開發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風電能源的規模連續增長,太陽能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太陽能發電逐步推廣,沼氣及生物燃料產能穩步上升。到目前為至,我國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我國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工程,不斷探索與提高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利用各個產業的技術創新不斷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量以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
五、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前景展望
(一)“政府”、“市場”雙管齊下,促進低碳經濟自由有序發展
低碳經濟的良好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運行機制和制度安排,僅僅依靠企業或市場無法推進有效的低碳經濟的發展。為了防止市場失靈阻礙低碳經濟的發展,需充分發揮政府的管制作用。在自由經濟的體制下,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對低碳經濟的支持作用,不斷推進低碳經濟有序發展。
(二)開發綠色低碳產業,提高低碳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1、新技術的研發。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技術研發能力有限,與發達國家間的技術差距正在拉大。因此中國經濟要實現由“高碳”向“低碳”的轉變,就必須提高自主研發的技術水平,在重點領域率先開發利用高效清潔的新能源,不斷促進各領域推廣、研發低排放的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讓科技進步充分發揮作用。
2、低碳產業鏈發展。在發展低碳產業的同時,注重產業鏈的前后向延伸,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產業競爭力。通過低碳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經濟向低碳生態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低碳經濟:中國用行動告訴哥本哈根.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3).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