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謙
摘 要 職業自我效能理論是從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發展而來,目前國內關于警察職業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十分匱乏,存在范圍窄,研究淺等問題,文章在總結以往國內關于警察自我效能感方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其今后發展的走向,為警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警察 職業自我效能感
一、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提出背景
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是伴隨著自我效能理論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Hackett和Betz首先應用自我效能的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的問題,最初兩人主要是用自我效能的概念來說明女大學生在傳統男性職業中所占比例很少的原因是由于她們在這些領域里的低自我效能所致。為此兩人編制了最初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并發表文章對自我效能理論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進行了評估,隨后布朗和倫特在《咨詢心理學手冊》中又談及了自我效能理論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其后班杜拉在其主編的《社會變化中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適應、調節:理論、研究和應用》和《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三本書書中都以單獨章節對職業自我效能理論進行了總結,2000貝茨在《職業心理學的當代模式》中以“職業自我效能”為名,專章描寫了職業自我效能的研究發現。雖然目前尚無專業的關于職業自我效能的專著,但是在國內外學者的不斷總結中,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職業自我效能理論體系。總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將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分為兩大塊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研究,即個體對其完成某一具體領域任務的能力信念的研究,這類概念包括了一般職業自我效能概念、具體職業和特定任務的職業自我效能概念,例如(計算機、科技、咨詢師、醫生,會計,教師,工程師,警察等)二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其涉及到職業選擇,職業決策等方面的效能信念。
二、職業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沒有普遍性,不同的行業領域由于工作內容存在差異,其所要求的能力等都不盡相同,所以個體在不同的領域內面對不同的工作任務具有不同的自我效能。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到自我效能的概念是應該與具體的任務情境和領域相聯系的,最早Hackett和Betz把職業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人從事特定職業的能力的信念”。后來Lent和Hackett又將其定義為“包括個體對職業選擇和職業調整有關的范圍廣泛的行為的效能的判斷的總稱。”1997年,Bezt和Hackett則又具體地將職業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對實施與職業有關的行為、教育和職業的選擇,以及對這些選擇的旅行和堅持性的信念”。
與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樣,職業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指個體所具有某種具體的職業技能和能力本身,而是綜合各種信息,基于對自身某種職業行為能力的判斷以及評估,形成的對自身能力的信念。
三、職業自我效能感的測量
職業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
(一)一般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
為了驗證女大學生在非傳統女性職業領域中所占比例不足是因為其在這些領域中低自我效能所致,1981年心理學家Hackett和Betz編制出了職業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共有20個項目,根據女性在各職業中所占比例選取了10個傳統女性職業和10個非傳統女性職業。為了減少一種效能對另一種效能的影響,整個量表分成了兩個分量表,分量表1是被試對其在從事20種職業所需完成的教育過程的效能判斷,分量表2是被試對其能否完成工作任務進行效能判斷。該量表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效度,Zilber報告了總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94,兩個分量表為.092和0.89。另外Zilber編制了職業任務效能量表來檢驗職業自我效能量表的效度,結果表明與職業對應的任務與職業名稱相關系數為0.73。
在原有量表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姜飛月,郭本禹對該量表又進行了修訂,修訂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量表,他們選擇了適合中國文化的10個傳統女性職業和10個傳統男性職業,并對計分方式進行了調整,使量表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二)特定任務職業的自我效能的測量
特定任務職業的自我效能是個體對從事特定職業所需技能的能力的信念,他是個體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具體化。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針對某些具體的職業領域編制出了具體的職業自我效能的測量工具。
Rooney和S.H.Osipow編制了特定任務職業自我效能量表(TSOSS),編制之初該量表有230個描述職業相關技能的項目構成,后來針對量表題目過多的缺點,Osipow等人又對量表進行了修訂,將量表項目縮減至60個項目,量表包含了四大因子,分別是言語,量的,生理的,和美學的。新修訂的量表無論在結構性還是適用性上都比原有量表要好。
在某些具體的職業領域,自我效能工具也是層出不窮,目前國內外研究涉及的職業領域主要包括諸如高校教師,學生,護士,會計,公務員,工程師,銷售人員,飛行員,農民工等領域。其中國外的主要包括了Schmiz等人編制的教師自我效能量表,國內的主要有凌文輇等人編制的保險推銷員自我效能量表,夏凌翔等人編制的農民工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肖瑋等人編制的軍事飛行員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
針對具體任務的自我效能測量工具,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有關計算機,數學,人際關系和寫作情緒調節等方面的效能感測評。使用比較廣泛的工具包括哈克特等人編訂的數學自我效能量表,計算機自我效能量表,心理咨詢自我效能量表,科學技術自我效能量表。
(三)職業決策的自我效能測量
早期心理學家泰勒和貝茨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對于解決與職業決策有關任務能力的預期和信心程度。”根據此定義,兩人又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該量表建立在克里特斯提出的五種影響職業決策的選擇能力的基礎之上,這五種選擇能力分別是自我評價能力,目標選擇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收集職業信息的能力,制定計劃的能力。該量表最初是由五十個項目組成,每個大的因素下面都分別有十個題目,由于題目數量較多,施測較為麻煩所以在1996年貝茨等人又對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量表項目數縮減至25題,每個因素下面有5個題目組成,被成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減縮版(CDMSE-C),因為其相對于前一個版本在信效度方面都有所提升,且更加的簡潔方便,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原有CDMSE的基礎上,國內學者也相繼修訂或者編制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的職業決策的測量工具。例如趙馮香通過對大學畢業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編制了適合中國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經檢驗具有較高的信效度指標。此外胡艷紅(2003)、章小波(2005)、林志紅,朱鋒(2007)等人也就大學生的職業自我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編制了相關的量表。
(四)職業尋找自我效能的測量
目前國內外對于職業尋找自我效能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測量工具比較單一。
國外最早是由Solberg等人進行的研究,其將職業尋找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完成工作尋找所需要能力的信心程度,并于1994年編制了“職業尋找自我效能量表”(CSES),該量表由35個項目組成,其中包括四個大的因子分別為工作尋找,參與工作聯系,面試,人際關系探索。
四、國內外警察自我效能感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警察自我效能感的論文相對較少,關于警察職業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從中國期刊網上查詢目前只查到公安大學趙越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在警察人力資源中的應用》,相關的量性研究極其匱乏。而關于警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了兩大類,一類是綜述性研究,涉及到自我效能理論在警察領域中的應用,如周忠喜的《運用自我效能理論優化公安工作的思考》,周懷宏的《自我效能理論對公安民警激勵機制改革的啟示》,王寧霞《監獄干警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及心理健康維護的探討》。第二類量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警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如警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工作態度,主觀幸福感等方面的關系。其主要有:
劉冰(2008)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500名警察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警察的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關系,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李琳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河南省1500名警察進行了職業倦怠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河南省警察自我效能感處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自我效能感在不同警齡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警銜和警種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學歷和加班情況對自我效能感不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職業倦怠各個維度與自我效能感存在顯著的相關。
王成義等人采用職業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壓力和工作態度問卷對425名警察進行了相關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感與職業效能感,成正相關,與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呈負相關,自我效能感對人格解體和職業效能感有顯著預測作用。
王時憲采用監獄警察壓力問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對湖南省監獄306名警察進行關系研究,結果發現監獄警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存在學歷和警齡差異,不存在職務差異。一般自我效能感與工作壓力呈負相關,與主觀幸福感中的正情緒呈正相關,其能較好預測主觀幸福感。
五、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目前國內關于警察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存在研究淺,領域窄等問題,在量性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將警察的自我效能感作為一個自變量然后探討其與其他一些因素的關系,而針對警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更是奇缺,目前國內也無完備的考察警察職業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測量工具,其次關于自我效能感理論在警察培訓領域中的應用方面雖有文章涉及,但是研究還是較淺,文章相對也較少,且幾乎沒有涉及到警察的集體效能。
針對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今后的研究應該加深針對警察職業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編制具有較高信效度指標且針對不同警種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工具已成為了當務之急,且是其他更深層次研究的基礎,除此之外還應該加深對警察集體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提升自我效能理論在警察培訓選拔中應用的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