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昱辛
摘 要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有豐富的藝術表演手段和高度凝練的表演程式。而戲曲的傳統觀念受到現代意識的強烈沖擊,現代戲的戲曲化,是現實賦予戲曲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國戲曲其自身發展的歷史必然。本文從戲曲化的概念和戲曲化的方式入手,論述了現代戲的戲曲化過程。
關鍵詞 中國戲曲 現代戲 戲曲化
戲曲現代化的命題,是張庚先生1939年在《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一文中正式提出來的。張庚先生說:“我覺得戲曲不演一些現代戲,很難在傳統的基礎上革新前進;或者說是很難推陳出新。推陳出新的意思,主要還是要內容新,才能促進形式新?!惫鶟h城先生也在《現代化與戲曲化》一文中說道:“戲曲現代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環,是要使戲曲這種古老藝術能夠表現現代生活。只有做好這一環,它的生存、發展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在提出“戲曲現代化”命題的同時,兩位先生也進一步提出“戲曲化”的概念,指出了現代戲創作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戲曲化”的概念——“按戲作戲”
所謂戲曲化,就是要按照戲曲本身的特點和規律進行創作——要用節奏化、音樂化、舞蹈化這樣的一種形式來表現生活的。這里所說的音樂性、節奏性、舞蹈性,是戲劇化了的,是統一于戲劇性的。這也是戲曲的一個特點。張庚先生談到:“梅蘭芳演《霸王別姬》,中間穿插著舞劍,虞姬為什么要舞劍,是為了安慰霸王,這套劍舞的風格是柔中帶剛的,多少有點鼓舞霸王的意思。但在舞劍中她自己心情很不好,所以舞起來情緒又不是很昂揚的。這段舞劍處處表現了虞姬這個人物在彼時彼地的心情?!?/p>
中國戲曲的特點和規律,決定了它與生活的關系,不是一般的反映,而是對生活夸張、變形的表現。這樣就把普通的語言、常見的動作、平淡的感情藝術化、強化、美化了。喜怒哀樂、抬手動腳、勞作格斗、服飾造型,都有一定的規矩,無論歷史戲還是現代戲,都要按照這一套程式表演,即都要符合“戲曲化”的要求。
戲曲有其自身固有的藝術規律:就劇本來說,它屬于劇詩,而非大白話;再來看舞臺呈現,它是表現藝術而非單純的反映;若從音樂的角度,它則為最具典型意義的特色要素;再者談到美術方面,它注重意象性,追求詩情畫意,而非實實在在;如果從表演方面說,它講究運用約定俗成的程式表達人物的言行心理,講究達意傳神,而非百分之百的真實。因此,戲曲現代戲的創作是繼往開來,而非另起爐灶。
二、“戲曲化”的方式——“改造程式”
戲曲表現現代生活最難解決的就是傳統形式與現代內容的尖銳矛盾。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張庚先生明確指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表現新生活,而不是為了保存舊形式的完整。所以,當這個形式在表現現代生活上有限制的時候,就需要革新和創造來突破它。”戲曲藝術中存在的豐富的程式技巧,排現代戲同樣需要運用戲曲的手段塑造人物,否則,現代戲就容易演變成“話劇加唱”的畸形怪胎。繼承和改造傳統戲曲中的程式,揉入到現代戲的創作中來,是現代戲“戲曲化”的根本方式。
現代戲的“戲曲化”,除劇本、音樂、舞臺美術的創造外,表演上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傳統戲的表演程式,經過改造,可以成為現代戲的東西,比如騎馬、械斗、短打、水斗、翻墻、撐船、舞旗、手帕、扇子、跑圓場等等,但不是死搬硬套,而是要因劇情和人物進行取舍、改造。梅蘭芳大師身體力行對京劇旦角的表演和造型進行了革新,創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優美別致的歌舞劇,并對音樂唱腔、樂隊伴奏也有大膽的改革,使梅派藝術代表中國戲曲表演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劇壇獨樹一幟。
現代人的生活畢竟不同于古代人,因此必須從生活出發創造新的表演技巧乃至程式。在這方面現代戲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些戲如果只看劇本,而沒有完整的風格獨特的表演,觀眾不一定喜歡?!恶橊勏樽印分欣筌?、醉酒,《華子良》中裝瘋、挑擔跑山,《典妻》中的抬轎,《紅果,紅了》中前后兩場喝酒時不同心境的敲碟演唱,《吵鬧親家》中騎自行車,《秧歌情》中手帕的表演,《山歌情》、《哪嗬咿嗬嗨》中扇子的不同運用,《彈吉他的姑娘》中的打電話,《月亮光光》中稻草人的表演,《膏藥章》中報藥名,以及《風流父子》全劇皮影風格的表演,《嗩吶淚》的悲劇喜演,都是在劇情中,在音樂節奏中,因此無不使得戲十分好看,耐看,叫絕,叫彩。
現代戲要戲曲化,就必須遵從戲曲的美學原則和藝術規律,革新戲曲的內容和形式,使其既能反映當代人們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又能適應當代觀眾不斷變化著的審美情趣,與時代步調一致。中國戲曲是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積淀的藝術,戲曲化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多種多維的,要根據題材劇目,劇種表現的特性,將戲曲唱、念、做、打的傳統手法融入現代藝術思維和現代藝術表現手段,更好地表現現代生活和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達成內容與形式的全面創新。我們相信,現代戲的戲曲化有無限的上升空間。
參考文獻:
[1]胡星亮.現代戲劇與現代性[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發展史[M].東方出版社,1995.
[3]田美麗.中國現代戲劇原型闡釋[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