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媛
摘 要 城市文脈隨著城市建設漸漸流失,各個城市都矗立著高樓,辨別不出城市本來的面目。除了城市景區的建設外,城市雕塑也漸漸具有較強的識別性。文化的融入讓雕塑成為文脈傳承的載體,體現了城市不可缺少的文化力量。當然,設計作品不可能考慮方方面面,建議的提出為了更好的作品產生。在河套廣場設計中,呈現給我們的是設計師對文脈傳承的回答。
關鍵詞 雕塑 文脈 設計思維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越來越注重各自的文化特色。除了主要的城市文化景區以外,城市雕塑的文化性愈來愈廣泛的重視。經典的作品總是能歷久彌新,給人以特殊的美感。河套文化獨特的形式及其豐富的內涵,透示著強烈的時代精神。
對于河套廣場的設計,廣場規模宏大,呈長方形的條帶狀,給廣大河套人民提供了休息娛樂的場所,同時也傳揚了河套文化。廣場中的雕塑正反兩面都以抽象的人作為原型,同時又加入了神靈所特有的元素,如角、頭飾、光環等。幾何形式的抽象了人的面部輪廓,但又不會失去人神態的莊重和肅穆,角上的裝飾雖是幾何形狀的層層疊加,但卻簡單大氣的展現了“角”這種特殊元素的結構和特色,與整體融為一體。光環的暈染也是通過幾何實體的層層疊加來形成實物體現虛幻光芒的效果。尤其需要提及的是雕塑一面的光環部分中運用了樹木的木紋,雕塑的頭部裝飾加入了水紋圖案以及面部以祥云圖案做飾,非常充分的體現出北方文化對于大地上山野林川、四方萬物的崇尚。這種對山水湖海的崇拜充分體現了游牧民族的樸實和善良。
另一面的雕塑在幾何實體層層疊加的基礎之上加入太陽的元素,月亮的光輝,云彩的紋飾,體現北方人民對于日月星辰等天上自然神的崇拜。運用富有代表特色的主題雕塑來寓意黃河母親所孕育的河套文化。但在此我想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第一、我認為廣場雕塑要有主有次,主雕塑為雙面神的雕塑非常的大氣壯觀,但僅從老師給我們的圖里,我看到的是后面在一定的距離后面就是一個同樣尺寸的又一個雙面神的雕塑。雖說雕塑與雕塑之間略有區別,但我想市民可能不會太在意在意雕塑之間的細微差別,反而略顯得河套廣場的雕塑略有些重復,沒有主次之分。我認為在有主雕塑的一定范圍內是可以美觀的安排一些小雕塑形成呼應,讓人感覺有韻律的美感。同樣,小雕塑的存在增加了人與廣場、人與雕塑之間的互動。河套廣場的雕塑是高達十幾或者二十米的,或者其他地方是平地或數級臺階,容易讓人感覺或者是莊重,讓人肅然起敬;或者是平坦,讓人覺得空曠。第二,廣場除了樹立文化標志的作用以外,還是一個供老百姓休憩娛樂的場所。盡管河套處在平原地區,但遮陰的場所應是各個廣場所具備的設施。廣場的寬闊性也是必須具備的,那么怎樣合適的安排好廣場和休憩場所的設施是要好好考慮的。尤其是河套處于緯度比較高的地區,植被沒有像緯度低的位置那么茂盛,河套地區的植物多是喬木或灌木,不能形成大范圍的樹蔭。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在廣場的周邊適當的安排些休憩場所,人們都很愿意聚集到廣場來,能增添廣場的活力和生氣。我的以上建議基于老師給我們的關于河套廣場的組圖歸納下出來的??赡苡捎趫D片不是很全,不能完全的體現河套廣場的全景,所以有些老師已經考慮到的地方沒有圖片展示出來,而我卻又在此贅述了。
最后,在觀賞過武老師的設計和繪畫作品以后,老師給我們提到過他的一種獨特的設計方式。我認為是可以概括為抽象北方蒙原文化的文化元素,概括提煉為簡潔大氣的形象,在設計的過程中將元素巧妙地復制、排列、變換以后組合成為新的所需要的組合形式。在以下的幾個設計中我覺得元素的抽象非常的到位,給人的感覺不僅形似而且神似。這種組合設計的獨特方式能保持設計師的風格,讓人看到設計的作品就能知道設計師是誰,是設計師哪個階段所涉及的作品。但是在我同時看到老師所作的這些作品時,我也有另一個感受,元素的互通使用讓多個城市的標志性雕塑或景觀大門的獨特性有所流失。在我們單獨觀賞景觀大門時,它的強大和生命力撲面而來,但是當我們同時看到兩張景觀大門圖片時,我們區分不了哪個究竟是哪個景區的大門。
總之,武星寬老師的設計和繪畫作品都非常具有蒙古人的特色,老師的設計非常的適合于北方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的城市。城市景觀環境是城市文脈的體現之一,決定著城市發展方向。而黃河流域城市的美就是在于強烈的民族文化熏陶和城市建設融為一體,武星寬老師的設計作品便是其中能體現這種美的。城市的美并不在于全新的建筑,全新的道路,美在城市的文化里以及體現這些文脈的無論其新舊的建筑里,讓這些美的建筑健康持續的生存下去是我們所堅持的。
參考文獻:
[1]潘峰.金石磅礴,以神造型—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城雕“河套人”為例淺析武星寬景觀設計藝術[J].魅力中國,2011.
[2]于美成.當代中國城市雕塑,建筑壁畫(1978—2002)[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3]季峰.中國城市雕塑/語義、語境及當代內涵[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