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書穎
摘 要 本文從抽象化人物設定、敘述化語言、復現、伏筆及前后呼應等幾個表現手法切入展開,用以形式帶動內容的方式來分析王安憶如網般細密用心的文字中透出的悲劇宿命感。
關鍵詞 結構 表現方式 悲劇宿命
王安憶在接受訪問的時候曾說《長恨歌》的敘事方式包括語言都是密不透風的,并感嘆那是種“極致的密”。
一、抽象化人物設定
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放棄了傳統小說的最高目標: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王安憶認為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概括和歸納的結果”“他們都是意圖的表征、意圖的替身”。
王琦瑤出身平凡,并不似她兩位好友都擁有青春年代的王琦瑤是上海弄堂女兒的典型代表,正如文中鋪陳到:“提著花書包上學的,跟著留聲機哼唱“四季調”的是王琦瑤,結伴到電影院看《亂世佳人》的是一群王琦瑤,到照相館拍小照的,則是兩個特別要好的王琦瑤。”她同時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教育和薰陶,自在快樂卻又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性格及人生觀;選擇了依附權貴,于男權社會之中作一個平凡的妥協屈服者;走上獨立生活之路后,她同樣與上海里弄普通女性別無二致,“絢爛后的平淡,平淡中不乏磨難,磨難中頑強地綿延……”
另外,在非角心人物設定上,作者同樣采用抽象化表現手法,那些與王琦瑤相愛的男性,大多都只有綽號沒有點名姓名,例如李主任、阿二、毛毛娘舅、老克臘……他們情感豐富、追求美麗,經受不住自己欲望和感情的呼喚,沖破防線得到感情后卻也經不起世俗的壓力,懦弱軟弱,在折磨中離開了愛人,也把折磨留給了愛人。他們是類型化、臉譜化、抽象化的人物,而不是典型小說中的典型人物。
總之,作者通過這些抽象化的人物形象,讓讀者讀到作品中透出的這樣一層含義:王琦瑤是一個符號化、象征化的人物,她是千萬上海女性之一,沒有王琦瑤也會有張琦瑤李琦瑤來唱這曲長恨歌;沒有文中的這些配角形象也會有其他類似者共和這樣一曲長恨歌。
二、敘述化語言
敘述在《長恨歌》中占有中心地位,并且完成了一敘到底,這是非常罕見和難得的。王安憶對敘述的重視遠遠大于描寫,作者運用敘述性敘事與分析性敘事把小說寫到底,作品中的社會環境并沒有長篇累牘的交代和描寫,人物個性和關系也不再通過對話表現出來,而是由文字敘述所包含的意蘊反映出來。
而筆者認為,這種敘述化語言也讓王琦瑤的一生、上海社會的變遷蒙上一層宿命感,沒有特定的對話場景唯有抽象的敘述,常常會讓讀者感到這或許不單單只是一個人的故事,它也許會于很多場景發生在很多人身上,并且難以避免。
三、復現
在紛亂的人物關系和社會變遷中,作者有意采用復現的方法,不斷給女主人公王琦瑤的感情制造相似的格局,讓它們不知疲倦、無法避免地重復出現,冷靜地看著王琦瑤走向注定的悲劇;同時,作者又盡量簡化情節,從容地調整人物樣態,讓某類人某類事隔一段時間復現一次,從而讓紛亂的人物各歸其所,脈絡清晰、主旨明顯。
在情節主線上,女主人公經歷了一段段相似格局的悲情愛戀,經歷了一次次歡愉和失望后最終走向徹底的悲劇。每一段圍繞王琦瑤并得以展開的愛戀都可以如此概括其格局:
→男方愛上女方→ 女方察覺對方感情→
→ 男方試探→ 女方內心泛起波紋卻保持沉默 →
→ 男方沖破防線盡力爭取 → 女方順其自然地接受 →
→男方經受壓力、歷經種種 → 女方默默以柔情安撫 →
→男方離開(死去)→ 女方遭受離棄
注:男方(李主任、阿二、毛毛娘舅、老克臘) 女方(王琦瑤)
這樣的故事模式在作品中一共出現了四次。而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些相似的回旋中,男方始終是施動者,支配著感情;而女方始終是受動者,處在被支配的地位。每一段戀情從萌發到結束,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出這種不平衡。這體現了每一段悲劇的根源都是王琦瑤沒有擺脫對男性的依附,她始終在愛情中處于被動地位。最讓人感到可恨可憐的是她在一次次悲劇戀情結束之后還順從地接受命運的擺布,陷入相似的悲劇之中,這一切都為她走向最終的悲劇早早地刻上了必然之印。
四、伏筆及前后呼應
作品中“片場”某一場景的首尾呼應則是在一開始就有預示,讓讀者早早就感知出小說的悲劇氣息。王琦瑤第一次同吳佩珍去片場時有一幅畫面始終留在了她的腦海中,讓人難免感到異樣的是她竟然覺得那像是舊景重現,而在王琦瑤臨終之前,她也同樣回憶起這樣一幅搖曳不停的燈光下的畫面,終于明白片廠那三面墻的房間里的大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死于他殺。
作者反復地描述或者說是有目的地重復這些畫面的描寫,包括鴿子場景的描寫,“鴿子”和“片廠”所見兩個意象都是以首尾呼應的方式完成了它們的悲劇預示。這不僅營造了一種神秘的氛圍,同時更加肯定了王琦瑤的悲劇是注定的,是無法改變的。
參考文獻:
[1]王安憶.心靈世界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2]齊紅、林舟.王安憶訪談作家[J].1995年第10期.
[3]李曉鳳.空余海上繁華夢——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悲劇意蘊. 安徽文學[J].2012(1).
[4]楊素秋.試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敘事結構[J].民族論壇. 2010(9).
[5]付麗霞.王安憶小說長恨歌的文體特征[J].大眾文藝. 2008.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