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
在人類社會正在被互聯網技術掌控的趨勢下,數字藝術將成為未來的藝術主流,它的價值正在被不斷地發現和重視。
2013年4月14日,《化身世外2.0》數字藝術創作孵化展在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CMoDA)舉行。展覽名稱中的“2.0”意味著這已是第二個“化身世外”的展覽,是繼2011年末CMoDA 的開館展《化身世外》之后進一步探討數字文化背后的數字生產和數字消費
“化身”的誘惑
說起“化身”,不禁讓人想起《阿凡達》,因為“阿凡達”正是“化身”的英文Avatar的音譯。借助阿凡達,人類變身成為能力超群的另一種生物,得以在遙遠的外星球開啟超越想象的冒險旅程。人類對“化身”的想象源遠流長,無論是莊周夢蝶、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還是蜘蛛俠、鋼鐵俠,再到網絡的“第二人生”、QQ秀、角色游戲等,我們總是渴望超越平凡的肉身,擁有更強大甚至無所不能的能力。化身是我們對身體的想象和欲望表達,也正是各種游戲或網絡社區等商業模式長盛不衰的深層次原因。微軟新推出的Avatar Kinect這樣的體感技術將進一步消弭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邊界。正因為如此,“化身”也被本刊選為2013年技術商業展望中的關鍵詞之一。
“化身”可謂是人類的終極夢想,“化身世外”也是CMoDA執行館長、策展人楊磊對中國數字藝術的一種思考總結,他從數字藝術的角度將“AVATAR”分解為三大關鍵要素:AV是Audio Visual的縮寫,指視音頻,這是“化身”與“世外”存在的數字場域;AT(@)表示地點和方位,代表著“化身”與“世外”的現場;AR則是Advance Reality(進階現實),這是楊磊創造的概念,指在數字場域與物理現場相結合的增強現實的基礎上實現的一種虛擬與現實共同構成的混合形態。這三個要素使虛擬現實混合互動形成“化身世外”(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化身”超越了傳統“主體”,“世外”超越了傳統的“環境”,成為“超主體”與“超環境”的新體驗。楊磊認為,AV、AT、AR 決定“化身”生來就屬于“世外”,這點在數字藝術中得到印證。
本次展覽中的每件數字藝術作品都身兼AV、AT、AR這三個維度中的一個或多個?!堵曇羯矫}—事物無盡》是典型的AV類作品,由中國的多媒體視覺團體Hibanana和聲音藝術家甘健共同創作。這件聲音影像裝置作品基于聲音觸發視覺的創作概念,重視聽覺與視覺的同步性和雙重體驗。始終連綿不絕的嗡嗡聲似乎是高速發展的現代都市的脈搏,而屏幕上抽象而連續的波紋狀圖形隨著聲音不斷向前涌動,如同現代社會無盡的欲望蔓延。作品《虛擬光合》是一件互動作品,當觀眾走到特定區域,紅外攝像頭會感知觀眾的移動,將其模擬成光源體,在其照射下使得熒幕中的幾何圖形實體化,并產生不同的變化模式。這件作品由藝術家項硯冬和穆磊合作完成,前者負責創意及技術實現,后者負責視覺部分。作品意圖通過一個“虛擬光合”,嘗試和虛擬世界進行一個直接對話,打破人們日趨過度依賴計算機等數字媒體的現狀。按照楊磊的解釋,《虛擬光合》不僅是在現場進行一個互動,而且還把觀眾投射到一個虛擬的空間里去,這是非常進階現實的體驗。而費俊和Judith Doyle正在進行中的合作項目《姿態云》,則是一個同時包含了這三個維度的作品,它通過一個AV的環境把觀眾的現場(AT)動作捕捉,AR在于它實現了穿越北京和加拿大兩個時空進行交流。
“孵化”數字藝術作品
本次小型展覽共有10件展品,絕大多數都是由中國藝術家創作。據CMoDA展覽部經理高雅的介紹,此次展覽主推中國藝術家,而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仍處在一種發展過程中—這是被稱作“孵化展”的原因。
楊磊在數字藝術方面有近10年的策展經驗,曾經擔任過上海電子藝術節的策展人。在他看來,中國的數字藝術還非常的小眾,在發展上停滯不前。剛畢業的年輕一代因為生活的壓力,很少有人在做純數字藝術的東西。除了老一代的數字藝術家外,目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水平還不行,這就是為什么CMoDA要辦孵化展的目的。作為國內首家數字藝術館,CMoDA除了專門展示和推廣數字藝術這個新興的藝術門類之外,也采取一系列舉措來扶持國內數字藝術的發展。孵化展為年輕一代的數字藝術創作者提供一個平臺,幫助他們實現藝術的想法,即使只是一個階段性的作品也可以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即使作品提升后跟國際高水平的作品仍有很大差距,也要給作品進一步演進的機會,進而可能走向國際舞臺,并尋找到商業合作的機會。
經過公開展覽,可以檢驗它在展陳、視覺或技術穩定性方面是否存在問題,繼而做出更為完善的升級版本。以《人體鋼琴》為例,這是一個集視頻、音樂、物理交互于一身的多媒體交互設計系統,用樂高玩具模型作為造型材料。它以“運動與健康”為主題,讓觀眾在得到鍛煉的同時,還可以體驗揮手奏樂的樂趣。這件作品是北京工業大學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于珊和宮雪的畢業創作,曾獲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一等獎。但它最初作為一個畢業創作,在展陳方面還顯得比較粗糙,例如它的音箱和視頻主機原本都是裸露在外面的,CMoDA的專業技術人員想辦法把它放到了樂高模型的內部,然后又在模型上面開了一個洞供散熱用。經過這樣的改造,作品的外面就沒有亂七八糟的裸露器材,視覺效果更為完整。
不同于對《人體鋼琴》的完善,《字母乒乓》則是一件由CMoDA和數碼聲音視覺藝術家劉一緯、程序員兼硬件設計師肖文鵬合作的作品。在這件互動聲音燈光裝置中,乒乓球桌是一個聲音震動傳感器,球敲擊桌面時觸發燈箱字母的圖形運動,并同步控制音樂的隨機變化。三組燈箱裝置使用三臺電腦和局域網絡連接,拼接出26個知名的縮寫單詞,如BBS、SOS、GDP、VIP等,用乒乓球的互動方式以及象征意義,表現娛樂和消費主義在當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力。CMoDA對數字藝術作品孵化的另一個含義是從這些作品中挑選適用于商業環境的用做市場化開發。楊磊說,現在的商業品牌需要很多創意類的項目,《字母乒乓》這件作品可以與品牌合作成為公共空間的互動環節。
數字藝術與創意技術
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需要多個領域的合作,往往創作周期長且花費不菲,從創意到落地實現中也面臨缺乏技術支持的困境。CMoDA通過自身的資源優勢,將技術團隊與有潛力的藝術家進行撮合,通過《化身世外》這樣的孵化展幫助藝術家提升作品的質量與水平,并得到鍛煉。
楊磊說,國外已經有“創意技術”的概念和“創意技術師”的職業, 是工程師,但他們懂得如何在技術基礎上與創意結合來生產新的具有附加值的東西。數字藝術創作的背后往往也存在許多的技術創新,以《字母乒乓》為例,這件作品用到了大量的單片機和控制技術,也許可以滿足某IT公司的創意需要。此外,數字創作對技術的要求也會刺激技術的發展,例如這個展覽就暴露出某些技術的不足,比如說原來的一個單片機只能控制一個像素,那單片機就會死掉或瘋掉,這就對電子產品的設計提出了新需求。CMoDA做的就是把創意技術融合起來,在創意的帶動下,新的技術也許就會應運而生。
今天的人類社會幾乎全面被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所掌控,在這種趨勢下,數字藝術也許將成為未來的藝術主流,它的價值正在被不斷地發現和重視。中國的數字藝術的發展,需要更多CMoDA這樣的機構以及更多“孵化”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