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社保基金管理的是養老的財富,我們也在思考養老給財富管理提出了什么樣的挑戰和要求?
有一組各方面的數據,可能會揭示養老和財富管理的緊密聯系。首先是人口老齡化。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總數過了1億,可以預見到2030年的時候,我們有三億老人,那個時候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可能達到25%,未富先老的時代正在迅速到來。
人口紅利曾經是我們成為制造業大國的最大紅利,在過去35年當中,這種人口紅利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細看,過去我們享受的人口紅利當中,除了勞動人口比較多,退休人口比較少,還有養老。
在我們經濟起飛時,當時勞動者從農村流入城市。由于當時養老制度的缺位,養老沒有包含在勞動成本當中。但今天這些人已經步入或即將步入老齡化,卻沒有產生養老開支,我將此稱之為養老紅利。
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我們看到今天,僅一個群體,城鎮納入養老保障體系的職工,年繳費額和年使用養老金額度有結余。每年財政補貼養老的是2000億,但個人賬戶總體結余2萬億。
今天我們面臨養老的第一個沖突,就是昨天欠繳,今天的結存以及今天的補貼,以及明天的養老。2020年以后,需要不是年補貼2千億,而是2萬億甚至10萬億,那么財政負擔得起嗎?如果不要財政出,今天你積累多大的社保基金,未來需要年補貼額上萬億的時候才能負擔得起?我想一萬億的社保基金還太小,沒有十萬億不足以解決未來的問題。
養老的問題不僅是城鎮職工的問題,更多是全社會公平的問題。每個新農保只給養老基金每年支付不足100元。如果把這幾億農民的養老問題都提到議事日程上,需要快速達到替代率40%到50%的水平,大概是月2000塊,年20000元左右。今天的財富管理能解決嗎?
另一個群體,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現在退休金替代率80%都是全財政承擔。未來我們是向農民靠齊?(替代率40-50%)還是保持80%?這些錢是否還由財政來付?五年前我們就提出事業單位轉向企業體制,但是四家試點單位都沒有做起來,核心問題是,轉制成本誰來負擔?
我們GDP增長從10%降到了8%。增長減速的結果是未來財富管理的收益率不可能像過去35年那么高。最好的投資者取得的收益率可能比GDP增長高,但是有沒有有效機制,把最需要管理的財富讓最能夠管好的機構和團隊去管理?這樣的機制今天也沒有解決。
如果未來用這些錢,能戰勝通貨膨脹嗎?通貨膨脹在未來會加重還是會減輕?統計當中的CPI反映了通貨膨脹的本質還是沒有?我們要不要編制一個和養老指數相一致的CPI?
今天這些問題還都沒有提上議事日程,如果從20年后看,沒有今天的財富管理和積累,中國養老就從一個遠憂變成一個近慮。倘若不拿出有效解決辦法,養老就會進入養老危機。
(稿件為作者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演講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