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種慢性疾病的營養管理工作中發現,患病率不算太高的痛風患者大約是最注意“忌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痛起來真要命。“發作時痛得就想拿刀把這腳給砍了”,一個30多歲的痛風青年曾如是說。為了避免下一次天翻地覆的疼痛,日常生活中少點口腔樂趣還是值得的,從此開始對高嘌呤的食物敬而遠之。
食物中的嘌呤在體內可以代謝成尿酸,而體內尿酸過多正是庸風病關鍵,也是導致劇烈疼痛和關節、內臟損害的元兇。體內尿酸水平高的原因,不外乎尿酸生成增加和尿酸排出減少兩個方面,就好像小學時做的數學題,進水管的流量大于排水管時,水池的水量就增加,所以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確實是防控痛風發作的重要手段,只是這樣的手段多少有點“殘忍”——斷絕了對那么多美食的念想,沒有了想吃就吃的享受,不免少了許多生活的樂趣。
魚、禽、肉、豆,還有蘑菇、海藻、豆芽、竹筍,嘌呤高的食物大都鮮美,我們真的需要嚴格忌口么?有沒有辦法痛風的控制不那么妨礙我們對食物的熱愛?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只要我們把出水管疏通好,進水量就可以逐步放松管制。在痛風發作中,嘌呤的攝入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身體排出尿酸的能力才是關鍵。勞累、外感、情緒波動等誘因都不會增加嘌呤的攝入量,卻會實實在在地影響人體的整體機能,從而改變尿酸的排泄狀況。事實上,90%的痛風發作都歸結于尿酸的排泄障礙,也就是說,出水管淤陽是水面上漲的關鍵因素。不論從哪個角度上看,僅僅腔制攝入都是事陪功半之舉,“疏浚清淤”才是痛風膳食管理的重點。那么如何疏通淤阻,增大出水量,從而減少尿酸在體內的蓄積呢?大量飲水增加尿量、用小蘇打喊化尿液,服用苯溴馬隆、丙磺舒等排尿酸藥物都是這個思路的產物。這些手段與嚴格控制嘌呤攝入—起,構成了痛風發作時的聯合控制方案。但控制不等于治療,治愈痛風最關鍵的是,找到出水管淤阻的原因,是什么導致我們本來正常的尿酸排泄能力下降?原因不解除,哪怕換一根新的出水管,最終還是淤堵的結局。需知“治病必求于本”!
是讓減少食物中的嘌呤含量,還是減少不良膳食對身體內部平衡的損害?是讓藥物代替身體排泄尿酸,還是讓藥物來調節人體,令人體恢復正常的尿酸排泄?飲食的偏嗜、不節制的煙酒、透支的睡眠、多坐少動的工作方式,慢慢銷蝕我們身體調節尿酸的能力,這讓我們患痛風,也讓我們無法擺脫。理解這幾點,就能理解中醫“治病求本”的真諦,也能促使我們尋找進而消除導致痛風的真正根源,這些根源深埋在包含膳食在內的生活方式之中。
身體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只要我們不再持續地傷害它,很多功能都可以自我恢復。這也是為什么就痛風一病來說,深入身體的醫藥不能治愈。而深入生活的健康管理卻可以自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