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聰
價格上調,消費者打車跑一圈二環需要多支付十幾至二十幾元;發改委承諾“增加收益將向出租車司機傾斜,份兒錢不增加”,司機卻反應平淡,甚至有司機表示:“不再開下去了。”顯然是對漲價之后自身收入的提升并不樂觀。
按照北京發改委的兩個漲價方案,司機過去拉20個活掙的錢今后15個活就夠了,但是市場會對價格做出反應,如果價格提高過多,短途和時間寬裕的消費者更傾向于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出租車司機將面臨“找活兒難”,同時黑車的數量也會翻倍。
高峰時段挑活和拒載的現象未來也并不會得到改善。據測算數據,在高峰時段以往堵車一個小時司機虧8元,漲價之后會賺20元,但在實際中這未必能刺激司機“出勤”。因為在非高峰時段拉活兒相對掙得更多,所以司機仍會選擇在高峰時段挑活兒、“歇點”,無助于緩解上下班高峰期的“打車難”問題。
而“份兒錢”雖然不漲,許多出租車公司卻已悄然完成“漲份兒”,比如新月聯合公司將強制保養價格從90元上調到260元。更令司機們有危機感的是,以后連1425元的燃油補貼都沒那么容易拿了。
今年4月,北京市發改委公布“組合拳”,顯然已經意識到不能通過單純的“漲價”來緩解深層矛盾。
北京市發改委列舉出的可行的措施包括:司機準入可向非京戶籍人士開放、推廣電召服務業態、揚招站外觀將統一、年內增800輛電動出租車、“黑榜”的哥5年不準開出租、嚴打黑車、特許經營權首設有效期,試圖多管齊下、綜合施策,以期提高出租汽車行業運營服務水平,都與其提出的“增強出租汽車行業吸引力”相吻合。尤其是特許經營權首設有效期,真正觸及了問題的癥結。甚至有不少學者質疑特許經營權存在的合法性,認為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出租車要進行特許經營,特許經營會導致寄生公司的產生。
然而遺憾的是,目前落實的方案中,僅僅將經營權從“無償、無期限”轉為“無償、有期限、有考核、有退出”,變化并不是實質性的,可獲得經營權的主體仍只是出租車公司。
目前,北京擁有出租車“特許經營權”的出租車公司有200余家,而大公司也就是十幾家,出租車每月要交出單班車5175元,雙班車8280元的“份兒錢”,相當于司機獲得經營權的成本。
同時漲價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的供不應求。在北京常駐人口比10年前幾乎翻一番的情況下,出租車總量幾乎沒有變化,這個數字至少要保持到2015年——北京“十二五”交通規劃提出,出租車總量繼續控制在6.66萬輛以內。于是在新的改革方案面前,出租車司機覺得“前途無亮”,消費者則將面對打車“難上加貴”而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