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英格蘭的一座舊工廠里,一個工人探進正在生產的流水線,眼看頭要被正常工作的機械手臂打傷,一聲輕響后,機械人忽然中止了運行,轉過頭來,“臉”上一雙卡通眼睛朝他眨了眨,和藹可親。
“工人”的扮演者是“機器狂人”Rodney A.Brooks,他要用這驚險與溫情相伴的“實驗”,
向人們證明機器人會成為人類親密的同事和伙伴。而吸納這位新員工的成本,只有2.2萬美元,相當于兩個富士康員工一年的報酬。
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的2013,也是備受自動化領域的企業和專家們期待的“機器人爆發之年”。現在,機器人不只是實驗室里鼓搗出的新奇玩意兒,也不只是資金雄厚的大公司才能享用的高級工具,它將很快成為我們司空見慣的“同事”。
在郭臺銘宣布3年內讓100萬機械人上崗的計劃后,將近1.5萬臺機器人走向了生產線,工人們已經能感受到“新同事”帶來的影響。在部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原本20~30名工人可以減少到5個,而他們的工作只是保證機器人的運行。
這些24小時無休的機器人,背負著富士康們擺脫低利潤陷阱的期望。正如德國勞動研究所所長克勞斯·齊默爾曼所言:“經營大規模的組裝工廠不再被視為確保中國經濟未來的可行途徑,中國企業將為全球市場生產更先進的產品,以提升制造企業在產品中的價值比例。”從歐美到日本,從中國到印度,制造業總會朝著人力更密集、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當使用機器人的成本降低,以機器人替代人力更為劃算時,這條軌跡也許會發生逆轉。
在《我,機器人》的故事里,始終對機器人充滿敵意的警探史普納也只有裝了金屬臂之后才能夠和機器人對抗,而《黑客帝國》中尼奧只能變身超人才可以打敗史密斯。金屬身軀下有著無盡的力量在暗涌,人類與機器人的角力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