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陳卓
2010年,3.1億元;2011年,4.3億元;2012年,6億元。這一組數據,是李志民連續3年紅棗產業的年銷售額。
在內地,一說起新疆的“天棗”,就不能不提到新疆的“棗哥”天海綠洲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民。2012年11月,一位臺灣游客來新疆旅游,還專門在網上發帖,點名要“棗哥”的紅棗,由此可見李志民紅棗的廣泛影響力。
近日“榜樣的力量——第三屆中央電視臺三農創業致富榜樣頒獎盛典”落下帷幕,靠在新疆投資發展紅棗產業的“棗哥”李志民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十大三農創業致富榜樣之一。
“為夢想,他放手一搏,他要打造中國紅棗航母,他是一位厚積薄發的創業者。”這是專家評審團給李志民的頒獎詞。當天,10位榜樣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歷程,李志民帶著他的夢想,在頒獎典禮上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業致富經驗。當主持人讓李志民分享自己創業夢想的關鍵詞時,李志民說:“想好了就干”。他說,從機關到田間,也同樣可以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12年前,李志民還在山西從事教育行業,與紅棗產業毫無關聯。2000年,在阿克蘇出差的李志民路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48團時,無意間發現前面種著一棵棗樹。新疆竟然能夠種棗樹?李志民覺得很稀奇。這一看,再加上細細了解,便讓他有了投身棗業的想法。當時的他已經44歲,在常人看來,放棄已有的安穩工作是多么愚蠢的決定,可李志民毅然辭去旁人眼中閑逸安穩的工作,遠赴新疆開始發展起了紅棗產業。從此,他與紅棗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志民最先到喀什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他從山西帶來的駿棗在新疆生長得個頭更大,也更甜,逐漸代替了當地的品種。李志民從山西販運了上億株的棗苗到新疆銷售,靠販賣樹苗,4年時間,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0萬元。
“再不做這一生可能就沒有機會了,搏一下吧。”這是李志民2000年內心最真實的想法。2003年,阿克蘇地區要發展紅棗,但沒有原料、沒有市場,更沒人愿意投資。李志民卻押上全部身家3000萬元,在沒有紅棗的地方,用89天時間建起了紅棗加工廠。
“別人種棗樹都是高到4米左右,采收時需要用桿子打棗,我的棗樹采收時不需要爬高,只需搖一搖。”李志民說,之所以能在10年時間成為帶動當地紅棗產業的龍頭人物,這和那些不到2米高的小棗樹有關。面對原料困局,他找到了一套“矮化、密植、豐產”的棗樹種植模式,2007年,他第一個將這套種植模式引入新疆,畝產量達到2600多千克。
與此同時,李志民更是想盡辦法擴展新疆紅棗的深加工產業,例如棗膠囊、棗濃漿、棗飲料等。到2011年,他在全國建成了5個紅棗加工廠、4座有機肥加工廠,涉及紅棗、有機肥、農場3個產業。“新疆有廣闊的天地,內地有廣闊的市場。”李志民在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紅棗只有進加工廠,才會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
2012年11月,李志民到一家種植紅棗才3年的農戶楊小勇家中收購紅棗,他將楊小勇的紅棗全部收購,并交付了定金,提出如果下一年特級棗的比例再提高,他還會提高收購價,讓楊小勇的畝產收入從1萬元提高到1.5萬元。
這幾年,李志民每年從50多萬名像楊小勇這樣的農戶手中收購紅棗,這樣的影響力讓他在當地成為紅棗的形象代言人。
“我們今年準備在南疆投資8000萬元,為當地農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提高紅棗品質。”李志民告訴記者,很多人說,做林產品賺不到錢,其實不然,做林產品想賺到錢,首先是要踏踏實實地發展產業。
無數的榮耀并沒有讓李志民沖昏頭腦,在不斷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他還不忘肩負的社會責任。
截至目前,李志民為新疆培訓農民技術員3萬多人,推廣愛心棗園10萬多畝,發展當地棗園300萬畝。從2005年到2010年間,僅利用品牌優勢這一項,就使當地的農民收入提高了3倍,增加收入3.3億元。同時,李志民還與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幫助3000余人就業,培養了兩萬多名農民技術員。
新疆的特色紅棗產品已成為推介新疆、展示新疆的新名片。李志民本著發展產業、服務農民和建設農村的宗旨,用紅棗勾勒著他的創業致富夢,也為農民描繪了一個產業富民的美好未來。
(據《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