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祥
教學思想改革必須注意素質教育問題,作文教學也不例外。
作好文章靠什么?我以為從文之本質及其深刻根源上說,首先不是智能因素,而是非智能因素,盡管在寫作行為發生時,智能因素總是“沖”在非智能因素之前,并顯得異常“積極活躍”。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文心雕龍》)王國維說:“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文學小言》)從三位古人說的“德”與“言”、“情動”與“言行”,“人格”與“文章”的關系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這一點,為文的“基源”是為人。在作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作好文”,必須教育學生“做好人”,即加強素質教育。
在我們長期來的中學作文教學中,對于這種早被古人發現,首肯并一直堅持的“人”與“文”關系,教師們對它的認識理解得怎樣呢?在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中采取過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據我所知,在這方面作過實質性努力的人還不是很多。多年來,許多中學語文老師,他們就是在“加強基礎,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軌道上運行的,特別是近年來,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在這些方面確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如果我們在高度重視培養學生“智能因素”的同時又能從最深刻的根源上去認識“非智能因素”在成文中的作用,我們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的質量必將更高。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整體,是智能因素與非智能因素的辯證統一。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師生雙方全部心理活動即智能與非智能因素基礎上的,只有在教師主導作用充分發揮之下,當學生把全身心投入到整個寫作過程中去時,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學生良好的寫作動機,濃厚的寫作興趣,高漲的寫作情緒,頑強的克服困難的意志、毅力、任何時候都是驅策學生把作文寫好的一種無形動力資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有的學生很聰明,語文基礎也不錯,可是他們對作文不感興趣,顯得怕苦怕累,特別怕動腦子,每次作文都處在被動應付之中,缺乏那種“我要寫”的自覺性,故他們寫出的作文常常和他們所具有的智能水平極不相稱。而有的學生盡管智能一般,但由于他們酷愛寫作,對寫好作文有一種拼搏進取精神,一篇作文行稿寫成之后,常常能做到反復修改,主動向老師同學討教,遣詞造句毫不放松。最后也終于寫出“功夫不負有心人”的“良篇美作”來。此種事例說明,寫作學習中,智能正常的學生常常由于非智能因素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我們不妨這樣說,在環境,教育條件及智能水平大致相當的情況下,非智能因素,對學生的寫作起著決定的作用,因為任何一項心智勞動,可以肯定地說,它既是認識能力獲得的過程,同時也是其品德情感、意志、個性、習慣等增長或形成的過程。一個人能否成才,這固然與其智能因素息息相關,但更重要的因素,則是非智能因素。因為正是這些非智能因素,決定著學習者的活動方向和性質,產生著巨大的內驅力,激勵著智能因素的發展和飛躍。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非智能因素”的培養,重視對他們“學做人”的教育,實在是促使學生“作好文”,并通過寫作達到育人目的一個方略。
那么,所謂“做好人”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做好人”的第一個內涵是“做真人”。什么叫“真人”?我以為,就其理想說——真人就是熱愛真理、勇于探求和堅持真理、必要時也能為真理獻身的人;就其品德說 ——真人就是面對現實是是非非能說真語、講真理、動真格的人;就其思想作風說——真人就是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其人本說 ——真人就是具有真人品、真人格、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就其才學說 ——真人就是具有真情實感,真知實識,真知灼見,真才實學的人。“做真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極力提倡的,他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縱觀古今,大凡優秀的文學作品,其輝煌之處,常常是作者人格的偉大體現。孟子散文氣盛勢足,感情強烈,筆吐鋒芒,長于鼓動,因為他是戰事紛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縱橫家、雄辯家、魯迅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犀利深刻,尖銳辛辣,因為他是“風雨如磐故園”的舊中國的憤世嫉俗的革命干將;毛澤東詩文境界開闊,大筆揮揮,詞鋒畢現,因為他具有一代偉人的胸襟和卓越政治家的氣魄。詩人臧克家評論他的詩詞時說:“毛澤東同志一身兼偉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偉大的詩詞人。他身上的幾個特點是統一的。如果沒有前面幾個偉大條件他不可能寫出光輝奪目的詩篇。他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而是由他長期革命斗爭的大風大浪中培養起來的革命樂觀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人格,以及蓄積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噴發而為詩”。(《文匯報》)1990年6月26日)魯迅也說:“從血管里出來的是血,從噴泉里出來的是水”。如此等等,這一切都說明了這一點:只有“為真人”才能“為真文”。
“做好人”的第二個內涵是“做能人”。什么叫“能人”?實踐告訴我們,寫作活動是相當復雜的活動。從活動的過程看,它既是自我蓄積能量的釋放過程,又是學習吸收寫作知識,技能的過程。從活動的性質看,它既是比較內在的智能活動,又是比較外在的技能活動。從活動的內容構成看,它既有智力因素的積極參與,也有非智力因素的主動配合。文章是一個人多種能力的結晶,是世界上“最美的思維花朵”結出的果實。不論是什么體裁的文章,都由主題、材料、結構、語言四要素組成。分而述之,主題是文章所要表達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意圖,被人稱作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指表現主題的人、事、物、景、數據等,被人稱作文章的“血肉”;結構是指文章的內容布局安排,包括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被人稱作文章的“骨骼”;語言是一切文章的表現形式,是表情達意的基本手段,被人稱作“思想的外衣”。缺少了這四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就不可能形成文章。文章由多種要素構成,是寫作有多種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反映。這就要求寫文章的人必須具備多種能力,是這個方面的“能人”。
“做好人”的第三個內涵是“做強人”。什么叫“強人”?寫作是艱苦細致,精密準確的心智勞動。就拿一篇文章來說,從平時注意觀察收集材料開始,到靜下來構思覓意,到初稿寫成,到反復修改潤色,再到定稿,實際上也是個不太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不能采取回避和避重就輕的態度,只有知難而進,老老實實地把這些困難加以克服,才能保證文章的質量,亦即寫出“好作文”來。而要這樣做(或說做到這一點),沒有意志力和毅力,是根本辦不到的。
意志和毅力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的。意志和毅力主要表現在人的具體行動之中,尤其鮮明集中地表現在人們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的具體行動之中。沒有明確的活動目的,沒有克服困難的具體行動,也就休現不出一個人的意志和毅力。意志和毅力,是一個人事業(當然也包括寫作)成功的重心理因素。墨子曾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良好的意志和毅力品質,不僅能夠促進一個人智力的發展,而且也能“強迫”自己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即使在逆境中和不順利的情況下也能頑強地將自己的事業(當然包括寫作勞動)堅持下去,甚至表現出“不達目的死不罷休”的氣概。一些學生平時未能把作文寫好,不少教師會說:“他們的智力不行”。其實,并非個個都是“智力”、問題,而是意志力和毅力問題。這些學生由于意志薄弱,做起事來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寫作上一遇到困難,就往后退縮。既然這樣,又哪能寫出“好作文”來呢?俗話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改出來的。”在我理解起來,也就是意志、毅力、恒心、耐心的代名詞,也就是我們民族歷來就有的那種“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鐵杵磨針”、“水浸石爛”的“韌”的精神和功夫,可見,要想“作好文”,而不想爭取“做”個“強人”,那顯然是不行的。
“做好人”的第四個內涵是“做全人”。所謂“全人”,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樣富足的人,是指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人,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指才、學、識、人品、人格、個性兼備的人,是指對未來適應性強,應變化強,主體性強,創造性強,具有立體思維、智力結構層次復雜的人,是指能夠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修養自我,刻苦磨練身心的人。
文章是客觀存在的人、事、物、景在人腦中觀念形態的外化,它是外界復雜信息的載體,是立體思維的產物,是主體與客體在語言文字媒體里的統一。這里的客體是廣漠的自然界和繁華的人類社會(包括悲喜曲直的人生)。這里的主體是作者及其立場、觀點、認識水平、知識程序、智能素質,情感因素等。語言文字是記錄被認識,同化,人化的客體的符號。我們傳統文化中講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物我兩忘”、“意象理論”就是文章主客體相一致的典型概括。如情如景、事與理、知與物不相協調,即主客體悖違,或言與志反,那就不是良篇佳作。文章是主客體的統一,這一事實決定了寫作者具備兩方面的基本條件,一是要重視并把握客觀對象特別是那些準備涉筆的客觀對象,二是要重視強化、美化、優化、主體素質(包括知識的全面性、思維的廣闊性、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豐富性,技能技巧的高超性等等)。否則,文章就無法寫好寫美。“做全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是為“作好文”“蓄勢”“養氣”“打埋伏”的,它有可能使艱苦的作文勞動變得甜美,增加樂趣和“自由度”。因為隨著“全人”目標的接近和實現,定能使寫作者視野變得開闊,境界變得高美,材源密邇,思源不竭,從而能從更全面的文化和智力背景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作文營養。這就是“做全人”對“好作文”的全部意義之所在。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做好人”,這是“做好文”的“根”。“根深”才能“葉茂”。作文教改的實踐將會證明這一點,最有希望的“中學作文教學”還是“澆根”、“護根”、“壯根”、“強根”的教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城郊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