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新授課是以未知(或膚淺)的概念、規律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程,它是初中物理(以下簡稱物理)課堂教學最基本,最常見的課型,是落實《物理課程標準》①三維目標,貫徹課改精神,實現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其核心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對相關教學內容形成“第一印象”。因此,新授課質量的高低在全部的物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期以來,凱洛夫的“五環節”教學模式一度是物理課堂教學的主宰。但是,現在許多人對這種教學結構給予了猛烈的抨擊,甚至認為它是傳統的“注入式”教學②的罪魁禍首。而我認為物理課堂是“注入式”還是“啟發式”③主要不是由教學模式決定的,而是由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來決定的,換句話說,就是作為教師“你認為哪些知識才是具有核心價值的?你準備培養怎樣的人?”
一、新授課的功能
每一種課型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正是通過不同課型功能相互補充,構成了生動活潑的物理課堂教學。無論是知識的傳授、方法的介紹、技能的訓練,都不是虛構的,而必須是真實的課堂體驗,是學生在課堂教學的環境下,通過真實而科學的訓練才可以得到的。我認為,新授課主要包含以下教學功能:
知識技能的傳授:知識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抽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驗探究技能等。通過新授課的教學,應該能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得到增加,是學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當然,增加哪些知識,提升哪些技能,應該充分考慮教學的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
過程方法的展示:在以往的教學大綱中,過程和方法并沒有被提及。但是《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這一要求。所以新授課不是講授課,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中心,教師的作用應該是通過教學手段和資源,引導同學們經歷知識技能產生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對物理知識技能的感悟和理解。因此,過程和方法不僅是物理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是物理知識技能教學的載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新授課教學,學生應該能夠獲得對自己的肯定,發現自己的不足,能夠獲得嶄新發現、戰勝自我的成功感、喜悅感,從而保持對物理的好奇和持久的興趣,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我一直認為這才是物理課程的核心功能,所以對比“物理教學”和“物理教育”我更喜歡后一個。因為“育”更能體現教師工作特點的復雜性和工作價值的間接性,才能讓“教育產業化”論成為愚蠢者永遠的墓志銘。
二、新授課的基本模式
同所有的課型一樣,復習課也有著千變萬化的模式,而采用何種模式,往往與教師對課程的理解、教師的教學理念,甚至教師的教學經驗緊密相關。我自己在從教近20年的過程中,也使用過很多的教學模式,對比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模式都是有效的。下面我就談談自己認為比較有效復習課模式。
環節1:情景導學
這一環節的重要作用就是通過預設的情景,實現組織教學、引起注意、激發興趣、起疑感惑的目的,從而為新課教學環節的高效進行提供基礎。這體現了“從生活走進物理”的新課程理念。導學的情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豐富多彩,一段視頻、動畫,一張照片、圖形,一個問題、故事,一首歌曲、謎語等等,都可以起到導學的目的。比如,在《滑動變阻器》這一節教學中,我采用了動畫式導學情景(圖1)。小華和朋友一起High之后回家,隨著手指在感應式調光按鈕上的移動,漆黑的房間漸漸明亮起來。學生們很快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課堂教學中來。在此環境下,教師提出“你是不是也想做一個可以連續調光的臺燈?”從而引出本節新授課的中心環節新課教學。
圖1現代家居之調光燈
環節2:新課教學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和教學資源的融合,使三維目標得以實施。實際的教學表明,每一節的教材內容都可以被分解為相對獨立的二到三個主題(任務),新課教學就是以這些主題(任務)的逐步完成而展開的。《變阻器》這一節我設計了三個主題:探究連續調光的原理,變阻器,滑動變阻器。下面是我關于滑動變阻器這一主題的設計:
滑動變阻器主題設計:
第一步:嘗試把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
在這一步,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嘗試對燈泡的控制效果,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發現,要想實現燈泡亮度的連續改變,接線柱必須“一上一下”搭配。然后教師引導同學們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認識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連續改變連入導線的長度從而連續改變連入電阻,進而連續改變電流(燈泡亮度)”。
第二步:認識滑動變阻器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對照桌面上的器材,認識滑動變阻器的結構,引導同學分析各連接方法中電流經過滑動變阻器的情形,進一步認識滑動變阻器能夠改變連入電阻的原理。最后,通過習題,檢驗學習成果。
第三步:探究滑動變阻器的連入效果
教師指導學生再次把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觀察滑片移動對電燈亮度的影響,進一步總結滑動變阻器對電路的控制效果。
在此實驗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論,認識到“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效果只于下面的接線柱有關”,而且當滑片靠近下面的接線柱,連入電阻減小,反之增大,并總結出“近小遠大”的規律。接下來給出滑動變阻器的元件符號,引導同學們認識箭頭和長方形的物理含義分別是代表滑片P和電阻絲AB,使同學獲得形象感知,增加理解的深度。最后提出“為什么滑動變阻器”元件符號里不標CD接線柱?”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滑動變阻器的連入效果只于下接線柱有關”這一規律。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的有序進行,學生就會有效地掌握滑動變阻器的相關知識和使用技能。
環節3:雙基梳理
在這一環節,通過學生總結,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強調重點,展示課時知識結構,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形成對本課時內容的整體認知,加速記憶。
環節4:課時訓練
為了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檢驗新授課的效果,在新課教學環節之后,應該提供三到五題的課時訓練。盡管題目不多,卻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關于本節我設計了如下的訓練:
滑動變阻器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______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電路中________的大小,可以直接讀出電阻值的變阻器是________。
為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以及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我還設計一個課外實踐題:自制簡易調光臺燈。
三、高效新授課的形成要素
高效的新授課應該著力于三維目標的落實,師生通過新授課都能獲得相應的成功感,也就是“教有所成,學有所得”。我覺得為了達到高效,新授課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精心的教學設計:雖然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作用并沒有減弱。新授課必須是教師指導下的、有序的、有組織的過程。決不是“放羊式”的,“哪兒黑哪兒住”的過程。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閱讀《物理課程標準》,充分熟悉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結構,了解學生現有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提煉出新授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并思考選擇何種教學手段、融合哪些教學資源,以保證目標的實施和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不備課不進課堂”應該成為教師的職業規范。
三維目標的融合:三維目標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巧妙地設計時機,使這些目標得以實現。比如在情景導入環節的動畫,不僅提供了組織教學的功能,還暗示著“科學改變生活”的理念,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是有用的”“物理是生活的一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因為我發現一些老師把三維目標孤立了起來,尤其是是為了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把物理課搞成了“思想政治課”,這是極其錯誤的。
【注釋】
①參閱《物理課程標準》,http:// www.being.org.cn/ncs/phys/phys.htm
②注入式教學(expository teaching;chalk-and-talk):教師在教學中將現成的知識結論生硬地灌輸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考慮學生學習認識過程的客觀規律,以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并主觀地決定教學進程。強迫學生呆讀死記,中國俗稱填鴨式教學法。注入式教學嚴重阻礙學生智力和獨立學習能力的發展。參閱:http://baike.baidu.com / view/37486.htm
③啟發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參閱:http://baike.baidu.com/view/ 813510.htm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徐州經濟開發區西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