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肅霜
只有1分的“天差地別”
一位小學生手捧著得了“良”的試卷,讓教師給他多加1分。問其原因,原來孩子的試卷是84分,按等級制,85分才能算“優”,而這位學生剛好缺1分,在考前他已向家長許了愿,考試一定要拿“優”,否則會被家長打罵。
事實上,取消了百分制并非意味著孩子們徹底擺脫了壓力。如今這類案例在學校相當普遍。譬如,如果教師向學生宣布,“優A”或“優+”可以得獎,結果得“優”的學生就憂心忡忡,嚴重者痛苦不堪。由于所追求的僅僅是獲獎名次,一旦未果便難以承受。何況,獲獎者永遠是少數人,于是便注定了大多數學生都是失敗者。
看來,教育觀念不改變,或者改變得不徹底,百分制的弊病在等級制里同樣會出現。所以,對于諸如取消百分制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能太樂觀,也許將會面臨“換湯不換藥”的結局。
84分的“良”和85分的“優”的確有很大差別,也許就因為這1分之差失去了評“三好”的機會,失去了受表揚的機會。然而,仔細推敲,這1分之差并不能說明二者在“能力和素質”上存在多少差異。在某些方面,如學習興趣、好奇心、探索欲、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判斷力、想象力等等,84分的“良生”和85分的“優生”根本區分不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可見,要想徹底解決84分的“良”和85分的“優”的“天差地別”,讓學生不再為只差1分的“良”和“優”而苦惱,必須真正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沿著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教育教學,就不會導致本末倒置的結果。否則,如果目光只盯著“結果”,一心只想著“多考1分有多好”,在這種狹隘的追求下,孩子的心胸也必然狹隘,同時能力培養的范圍也被大大縮小,形成新發現、新想法、新的求知興趣的機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全面的能力、更開闊的視野、更靈活的創造性更無從談起。
換言之,評價改革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容,不在于84分和85分的差別,不在于有沒有得到“雙百分”,而在于如何獲得了84分和85分,在于追求84分和85分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樂趣、體驗、收獲等。
變味的特長
在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各地各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特長教育,如舞蹈、書法、棋類等,其出發點是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給予學生主動發展的權利,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然而,現實卻不容樂觀。很多家長為使孩子至少掌握一門藝術技能,往往在放學后、在周末或節假日,和孩子一道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學藝,家長在一旁陪讀、陪學、陪練。
誠然,發展學生的業余特長素養,如音樂、美術等素養,這聽起來無疑是符合素質教育內涵的。從理論上講,讓孩子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可以培養孩子的意志,開發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素質;從長遠利益講,安排孩子進行各種開發智力的活動,參加各種藝術訓練班,可以更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但是,當“特長”可以“加分”,特長生可以進好學校,特長生可以獲獎的規則一宣布,家長們迫使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學業之外,又刻苦地學習“特長”并忙于“考級”時,“特長”的培養已不再屬于以培養學生素養為目標的素質教育,而演變成以升學為目的的典型的應試教育。
事實表明,有許多孩子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技藝,比如會用二胡拉曲子,或過了鋼琴××級等等,然而這類孩子除了在校學習,就是在家學藝,學習壓力過重,又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自由地玩一玩、自在地樂一樂,導致心理、生理上不堪重負,在課堂上精神萎靡不振,對學習、對事物缺乏興趣和好奇心,嚴重影響了他們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長大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教育的過程是應當順應兒童成長的過程,應尊重兒童成長的本能需要,把神話、童話交給孩子,允許他們自發地游戲、歌唱、涂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