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傳統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忽視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問題意識不強,在學習中提不出帶有個人見解性的問題,甚至有許多學生沒有提問的意識。《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和組成部分。
一、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科學研究始于問題。縱觀科學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科學進步的歷程就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思維科學也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創造、發明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否提出問題是判斷一個人思維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創造性的依據。有了問題才會思考,問題是推動思維發展的原動力,是思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中一定要大力營造開放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問題意識及形成的意義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好奇、懷疑、困惑、焦慮、矛盾、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驅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學習知識。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來。強烈的問題意識能激起學生認識上的沖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領略到學習的快樂。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三、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問題意識
1.培養學生產生“想問”的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問生答,形式單一,思路限定在教師制定的框架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圍著”教師轉,教師有“問”,學生才有“答”,而且答案最好跟教師的一致;教師不“問”,學生只乖乖地聽,課堂上不能體現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沒了求異思維、求新思維,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被扼殺。導致許多學生不僅不會思考,而且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普遍缺乏問題意識。
2.培養學生養成“愛問”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實質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要讓學生養成愛提問的習慣,讓學生從想提問題的外部行為,轉化為愛提問題的內在需要,這種轉化有賴于多次外部行為上的成功。
3.培養學生形成“會問”的能力
讓學生形成會問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獲得提問的體驗,引導學生關注反思,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1)教給方法,讓學生獲得提問的體驗
作為教師可能會面臨這樣的狀況:無論教師怎樣鼓勵,學生就是提不出問題,不是不敢、不愿,而是不會提問,不知道問什么、怎么問。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提問的技能,使學生知道從哪里著手才能更好地提出問題。
(2)關注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可以給學生以發現、探究、總結、發展的空間,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問題解決后應對完成的工作自覺地進行反思,做到“求取問題的解答并繼續質疑”。不只是滿足于用某種方法求得問題的解答,而是還需繼續“提出問題”,如“這種方法可行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有哪些經驗可以總結?”等。反思無處不在,可以是解決一個問題后的反思,也可以是學完一個新知識后的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學生對已有的化學認知過程進行回顧和梳理,使學生對已有的概念和理論的認識更加清晰,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已有知識獲得新的意義。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培養學生進取的人生態度,就得教給學生創造美好未來的本領。它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也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只要我們教師樹立正確的問題意識,不斷地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和實踐,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武威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