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80后批評家的歷史際遇與機遇

2013-04-29 17:44:49周明全
南方文壇 2013年6期

自去年以來,關于80后批評家難“冒頭”的話題,經媒體放大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深究根源時,有論者直指教育體制和學術評價機制,也有慧眼者看出了當下浮躁的社會,對學術研究的回報大不如從前,年輕人在生活重壓下,對文學批評了無興趣。這些診斷無疑是從根本上切入了當下80后批評家難“冒頭”的根本病灶。然而,80后批評家難“冒頭”,非一因一果那么簡單,它由多方面的因素所致,這包括外界環境和自身問題。

“一個時代應有一個時代的批評家”,當80后作家被媒體、書商炮制、包裝,閃亮登場已多年后,作為同齡的80后批評家,至今卻依舊寥寥,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社會影響力上衡量,都無法和同輩作家相比。然而,80后批評家也并不像悲觀者所言,完全了無聲息,絕跡于當下火熱的文壇。相反,他們正積極發聲,頑強而生。他們中的金理、楊慶祥、黃平、劉濤、何同彬、傅逸塵、徐剛、李德南等等,正以自己的批評實踐,改寫著當下文學批評的版圖。

因本人所供職的云南人民出版社日前正在策劃組織一套“‘80后批評家文叢”,作為策劃和統籌者,且同為從事文學批評的80后,這讓我對80后評論家的生存狀態有了更深的體悟。

本文試圖從80后批評家的整體處境、知識結構,以及對較活躍的幾位80后批評家目前所研究的方向和成就作簡要介紹,并對這批卓有才識的批評家的未來作一些預測,以便文壇、社會能更全面地了解80后批評家,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扶植。

一、批評的流變與80后批評家的處境

單純地討論80后批評家為何難“冒頭”,有點重標輕本,要認清80后批評家當下的處境,厘清當代文學批評經歷的幾次較大的流變,甚是必要,這樣,能從根本上理解80后批評家們在當下的處境。

(一)當代文學評論的流變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段漫長的時間內,文藝批評充當了“思想斗爭”、甚至階級斗爭的工具。“在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批評的那種個性化或‘科學化的作品解讀和鑒賞活動,不是最主要的職能;它主要成為體現政黨意志的,對作家作品、文學主張和活動進行政治‘裁決的手段。它承擔了規范確立、實施的保證。一方面,它用來支持、贊揚那些符合規范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則不同程度地對具有偏離、悖逆傾向的作家作品加以警示。”①這個時期內,主管宣傳的官員、作協里的官員、刊物主編等等“文化官員”都成了擁有絕對權力的批評家。比如,周揚、馮雪峰、茅盾等,一直到后來的李希凡、姚文元等人。他們按照最高當局對文學創作的指示精神,以及按意識形態去管理、指導文學創作,享用至高無上的權力,決定著創作、甚而是作家的命運。“一旦優越性轉化為政治權威,批評對文學更覺高人一等,最后出現拉大旗做虎皮包了自己攻擊別人甚至動輒置人死地的棍子批評。”②比如,當時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批判等等,都是按照意識形態,進行簡單、粗暴批判的實例。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文學批評仍然在當代文學制度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在由‘文革到‘新時期過渡中,文學批評一方面參與‘撥亂反正,另一方面又引領新的文藝思潮、推動創作主潮的形成。雖然文學批評作為‘思想斗爭的武器,在近三十年來也有所使用(近三十年文學批評的歷史也因此具有某些復雜性),但由于重新處理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批評更主要的是回到了文學本位。”③粉碎了“四人幫”,改革開放已開啟,文學亦迎來了高潮期,雖然意識形態對文學批評仍然保持著特定的要求,但文學批評選擇的自由性和多樣性也隨之增強。④此一時期,批評家大都是從高校里受過系統學術訓練出來的,像吳亮那樣,出身工人階層但才情頗高的批評家并不多見。他們中的很多人隨后留在學校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作為批評家,他們指導文學創作的功能逐漸減弱。金理與陳思和的對話《做同代人的批評家》中,陳思和說:“我覺得一九八〇年代后期批評家開始分化了,這其實是一個好的現象,看上去批評家的功能是減弱了,但是其實是走對的,因為減弱了以后,批評家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就凸出來了,他有創作作為依據,本來模糊的、理念化的東西就變得實踐化了。”⑤

上世紀90年代,文學界的分化或者說多元化趨勢更趨明顯,文學制度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無論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批評,都擺脫了“思想斗爭”陳舊觀念的束縛,進入相當活躍的時期。這一時期,“批評缺席”“批評失語”的論調也不斷浮現,但著名評論家陳思和教授認為:“我一直認為1990年代文學取得的成就高于1980年代。所謂‘批評缺席其實是偽問題,大統一的批評家沒有了,批評的權力中心沒有了。但是從多元性、自由性、個性來說,使1990年代以后的批評更有力量。”此一時期,文學批評早先附加的政治權威功能已基本喪失,但文學批評在引領創作風潮、對作品進行解讀鑒賞等方面,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批評家備受指責,但其地位依舊很高。

文學批評經歷的第四次流變是在新世紀,這個時期,網絡開始盛行,發表沒有門檻設置,人人皆作家,管你批評不批評,該寫的依舊在熱火朝天地寫,批評家指導創作,已然成了明日黃花。而評論家也更加分化,一個是傳媒批評圈,一個是學院批評圈。傳媒批評被冠以“酷評”,大有跟風之嫌,但其威力不容小瞧。而學院批評,深奧難懂,批評家常年避居學院的深墻大院,與當下社會和文學創作隔膜越來越深,批評也變成了自說自話,無人理睬。

80后批評家就是成長在這樣的批評環境中,其境況自然好不到哪去。批評不被關注,批評家指導創作更是變得滑稽而可笑。這不是80后批評家自身不作為,而是大的時代環境所致。

雖然80后批評家身所處的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批評的處境也相對困難,但是不是當下就不需要文學批評了呢?顯然不是。雖然文學批評在指導和規范創作上的意義在當前已經顯得可有可無,但這并不意味著批評毫無意義。對于批評家而言,一方面,文學批評對文學作品剖析、解讀、闡釋,在發掘文本背后更為廣泛深刻的人性、人生,乃至社會意義的同時,也在表現和傳達著批評家本身對這一切的態度和立場。同時,文學批評也并非是對作品簡單的描摹,而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可以說,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既是相互的,也是獨立的,相互之間具有不可替代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批評本身就具有它自身存在的價值,由此可以引申出作家與批評家對社會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文學本身就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升華,當批評家進行文學批評時,也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獨特的介入方式。除此,從文學批評的流變來看,文學批評本身也形成了它自身的發展歷史。而對這一歷史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更方便容易地把握文學發展史的脈絡以及各個時期文學與時代之間相互的關聯性。其次,每一個批評家形成和建立起來的批評理念和批評觀本身就是一種獨到的思想體系,批評家的這些思想體系和各自的思想架構,對于文學批評這一學術思想的建設以及豐富和壯大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80后批評家“浮出”的阻力重重 從目前評論界的整體情況看,當下的評論界,老而彌堅的50后、60后批評家依舊是中堅力量(批評家的成長和作家有些區別,作家可能憑才情能較早成名,但也容易早衰,批評家不一樣,批評家成長需要時間的淬煉,一旦成名,狀態基本能保持,而且會越來越好,生命力總體比作家旺盛)。而80后評論家,不僅從數量上難以和老一輩評論家相抗衡,而且,在社會關注度上、甚至是圈子內,也時常被遮蔽,顯得黯然落寂寞。當80后作家被媒體炮制、包裝閃亮登場時,同樣貼著80后標簽的評論家,卻被晾在了邊上坐冷板凳——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群孤獨的堅守者。

在全民閱讀那一個讓人溫暖的時代,寫作成了不少作家的專利,一舉成名后,作家們不僅能享受到來自社會的認可、甚至官方的肯定,因寫作而加官晉爵的作家,不在少數。而彼時,作為文學創作最有力的指導、最有價值的創作分析和對文學現象進行歸納總結的評論家,自然能享受到同樣的待遇,同時,批評家還能享受到來自作家的膜拜和追捧。而在當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人皆作家,發表權也不再掌握在極少的紙媒編輯手里,不僅僅人人皆作家,而且人人都是編輯家,可隨時隨地能發表自己的“作品”。

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出生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成長時期又是物質相對豐富的時期,是享受了改革之利的一代人。然而,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其價值衡量體系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錢、權、利、名成了當下量化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尺。最近,連《人民日報》都刊文,感慨似乎在一夜之間,80后一代集體變“老”了。然而更可怕的是,80后精神的早衰——如果說“嘆老”只是情緒的釋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的年輕人,有時會顯得和“成熟”很像,舉手投足都無比正確,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說話談吐都深思熟慮。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么⑥。而在教育上,“80后基本上是在一個充斥著失敗主義的情緒中接受文學教育的,知識分子邊緣化、文學‘失去轟動效應、遭炮轟……”⑦,都使得他們無心戀戰在文學或者文學批評這一人類最后的精神家園,而這一切,都造就了他們存在于自身或者主觀上的問題。

在另一方面,80后評論家難于像雞 一般拱破厚且堅的土冒出來,也跟老一輩評論家目前仍然是各主要評論刊物的重要作者有關,另外,目前批評刊物的主編,也不太愿意刊發尚未成熟的80后批評家的文章。當然,像《南方文壇》《創作與評論》《西湖》這樣,力推80后批評家的刊物也有,但畢竟還是少數。刊物是新人獲得社會認識、認可的一個主要平臺,但這一平臺,目前自身存在了不少問題。在生存的壓力下,目前不少理論刊物走上“以刊養刊”的路子,大多增設增刊,主要以收費刊登文章為主。出版自己的學術專著,亦是80后批評家“浮出”的一個重要渠道。但目前,國內出版社除保留四家事業編制有部分經費支持外,其余五百八十多家出版社,均被革了命,處于自找活路的艱難境地,將眼光放在80后批評家身上的氣魄,早被“五斗米”折了高貴的腰。

金理與陳思和的對話《做同代人的批評家》中,金理說:“我覺得‘先鋒的出現,是要‘人力和‘天時相配合的。它是在常態的文學上加上一鞭,這首先來自主觀的能動,同時也要獲得客觀社會形勢的支持。我記得章太炎、胡適都表達過這種意思,近代中國之所以‘你方唱罷我登場,原因之一是‘中間主干之位(‘社會重心) 的不穩固、一直處于尋求過程中。胡適多次提及‘歷史上的一個公式:在‘變態的社會國家里,政府腐敗,干涉政治的責任,一定落在少年的身上;相反,等到國家安定了,學生與社會的特殊關系就不明顯了。也就是說,當變態的社會,學生運動、青年力量在社會生活,以及少年情懷、青春意象在文學中,均能大顯身手、鼓動人心。像您提到的‘中年作家,他們的出道,正逢一個大轉折過后百廢待興、重心重建的過程,這是歷史提供的客觀際遇,他們是這個過程的推動者、參與者,今天看來也是受益者。五四與八十年代都恰逢這種客觀際遇。但是如您所說,從‘文革后到今天,中國社會結束持續動蕩、騷動的‘青春期,逐步進入了告別理想、崇尚實際的‘中年期。這樣的局面中是不利于青年人脫穎而出的。”⑧

在相對固態的“中間主干之位”之下,加之社會的世俗化,年輕人依靠自身奮斗上升的路徑并不通暢的主體現實下,再加上目前文學批評界的自甘墮落、自我輕視、自我放逐,80后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的已經不多,而自甘“將冷板凳坐到底”的80后評論家就更是寥若晨星。

當然,如今是一個多元到讓人眼花繚亂的時代,靠一兩篇文學批評一夜成名的時代已成了歷史,而文學批評,又是需要靠知識的積累和深厚的文化修養為支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80后難以成為文學批評中的一支勁旅,自身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

正是在這樣艱難的外患內憂中,仍有那么一些有志的青年熱愛著文學批評,艱難地在這個行當中勇敢地突圍。正如金理所言:“不管時代怎么轉換,文學怎么被排擠到邊緣,對于真正熱愛的人來說,文學的意義、文學批評的意義從來就不是問題。”⑨

二、80后批評家的知識結構及成果

80后批評家的成長路徑和同齡作家相比,有著天壤之別。80后作家除張悅然、張怡微等少數幾位是在傳統教育下,從小學一直念到大學外,幾乎是清一色輟學的“問題少年”,比如,以反叛著稱的80后作家韓寒、郭敬明,更有如恭小兵、春樹等完全來自底層的“草根作家”。80后批評家卻截然不同,他們基本都是名牌大學,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畢業的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后。有著充足的知識儲備和完好的學術訓練。當《萌芽》在1998年推出“新概念作文大賽”,重點關注80后作家,以及2004年,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和出版社集中宣傳80后作家時,80后評論家還正在學校接受教育。

從畢業學校來看,目前較活躍的80后批評家,幾乎清一色地畢業于名校,且導師都是國內一流的批評家。金理、劉濤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師從著名文學批評家陳思和教授。楊慶祥、黃平乃同門師兄弟,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師從著名文學批評家程光煒教授。何同彬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導師是丁帆教授。傅逸塵碩士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導師是著名軍旅文學批評家朱向前教授。徐剛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師從張頤武教授。李德南目前正跟隨著名70后批評家謝有順就讀于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從目前的學術成果看,上述幾位80批評家都在很有影響的評論刊物發表較有深度和影響的文章,且多人的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從出版專著上看,目前,金理出版了專著《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與劉吶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劉濤出版評論集《當下消息》,楊慶祥出版有學術專著《“重寫”的限度——重寫文學史的想象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文學史的多重面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多人合著);主編有《文學史的潛力——人大課堂與八十年代文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版)。傅逸塵著有文學評論集《重建英雄敘事》,徐剛出版了《想象城市的方法》。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80后批評家文叢”包括:金理的《一眼集》,楊慶祥的《現場的角力》………

三、展望80后批評家

從80后批評家目前成長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的情況分析,其實不難看出這批人今后的成長方向,甚至是在批評上的造詣。我理解的外部環境,包括期刊出版以及各級主管機構,如宣傳部、作協的扶持;而內部環境,可以理解為80后批評家的批評志向、關注趣味,以及自身在提高修養上的努力。

(一)苦練內功方有出路 必須經歷漫長的學術訓練,才能成長為一個批評家。寫作是要靠天賦的,而批評除了天賦,更需要勤奮。

作為一個批評家,首先要有大量的閱讀,對當下文學創作、走向有清晰的把握,同時,必須接軌傳統,打通經典。“豐富的理論修養,起碼的思辨能力,系統的社會科學知識,對于文學史的完整概念,這些作為文學史家、理論家的必備素質對于批評家不僅需要,而且必須具備。”⑩這樣,在做批評時,才不至于大驚小怪,見什么都是“最”“首創”等。除了閱讀,批評家“不參與到當下生活的激流中去,對當下復雜的生活現象沒有大是大非的觀念,沒有大愛大憎的感情,那這個批評家也做不好,不管從哪里搬來多少理論,都是沒有用的,如果批評家對生活采取冷漠的態度,根本就不了解這個生活的話,那么,這個批評家也是成不了氣候的”11。

80后批評家中,黃平、楊慶祥已經是副教授,金理、何同彬亦在高校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閱讀既是他們的工作,亦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劉濤、徐剛在科研單位,雖不像以上四位,能常年泡在書中,但閱讀量同樣大得驚人,尤其是劉濤,不僅有在美國訪學的經歷,而且近年開始關注晚清以來的文化、思想和社會生態,對拓展其視野意義巨大。傅逸塵、周明全在報社和出版社工作,接觸面相對廣一些,這也有利于他們在從事批評時,視野的拓展。

在目前80后批評家中,劉濤對提升自身修養有深刻認識,我們聊天中,劉濤常規勸我,要少寫多讀,最好是做一個專業讀書人,而不是批評者。劉濤在最近剛寫的一篇文章《現在的工作》中說,我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的初衷是希望看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理解時代和理解自己,寫文學批評大致也奔此志向,所以我沒有學科意識,亦不希望作一個文學史專家或評論家。文學可謂國風,文學批評相當于觀風的工作,觀風或能了解時代、知得失,那么自己或也能知道進退出處,應隱或應顯,知道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看懂一個作家,或看懂一種文學現象,比較簡單,看懂一個時代則較難。如何看懂?或有兩路:讀書與歷練。由于每個人機緣不同,會各有不同的經歷,不可強求。讀書則應求精求深,以當代文學批評為業者易淺,原因即或讀書不精不深,因為工夫在詩外。所以從事當代文學批評者成名可較早,但難免后勁不足,每況愈下,應深戒之。

金理也多次提到,80后批評家一定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要不,80后批評家最后只會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

在5月13日中國作協舉辦的“80后批評家”研討會上,著名評論家吳義勤說,他發現80后批評家對理論的熱情遠遠高于閱讀的興趣,他認為,要做一個優秀的批評家,一定要做好文本細讀工作,“兩條腿走路”。

(二)期刊、出版要關照年輕人成長 期刊出版和文學的發展之間的關聯,被不少論者關注和論述過。“一個作品從作家構思、創作到擺在讀者面前,要經過很多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影響作品創作、傳播及讀者接受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文學并不僅僅意味著作家和作品,還有很多生產機制、傳播機制……文學期刊處于在作品走向公眾的傳輸帶的中間環節,它通過對一個時代文學風氣的塑造在無形中參與了這個時代的文學創作。”12批評的發展和期刊、出版的關聯,甚至高于其他文學題材。

60后那代批評家的橫空出世,離不開1990年代兩套批評叢書“火鳳凰批評文叢”和“逼近世紀末批評文叢”的出版。很多年輕的批評家,都是憑借著這兩套叢書走上文學批評之路,為外界所認識的,有的就成為他們的第一本書。以集子出版時間來計算,當時張新穎二十七歲、郜元寶二十八歲、羅崗三十一歲、薛毅三十一歲、張業松三十一歲、嚴鋒三十三歲、王彬彬三十四歲……

自2009年,文化體制改革后,國內五百八十多家出版社,除四家仍然保留為事業單位外,其他全部轉企改制。可以說,生存的壓力是壓在出版社頭上的一座大山,出版社無法像之前一般,花費巨資去打造、培養文學新人。陳曉明早就感慨道:“文學批評在出版社那里遭到的冷遇跟沿街乞討不會有太大的區別,沒聽說哪個出版社愿意賠著本出批評文集,除非作者有權有勢。……如果哪位搞批評的要出本書,如果還提到稿費的事,那出版社肯定會認為這人是個‘瘋子。”13陳曉明這話雖有點偏執,但不無根據。只是亦有例外,比如云南人民出版社就愿意花費巨資,主動出擊,打造“‘80后批評家文叢”。

云南人民出版社雖為地方出版社,但其胸懷和視野卻是站在全球視野謀劃出版。早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美文學叢書”“文體學叢書”曾深深影響了一代人。這兩年,陸續出版了《愛爾蘭文學叢書》、《莫言文集》(精裝全本),正著力打造《印度文學叢書》,可以說,對當代文學和譯介外國文學,云南人民出版社是作出了自己突出貢獻的。正在實施的“‘80后批評家文叢”,亦是云南人民出版社扶植、培養文學新人的一個重大舉措。

目前,網絡以其特有的便捷和優勢,對傳統出版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傳統讀者群已經分化。在此大背景下,期刊普遍采取“以刊養刊”的路,依靠收取版面費維系生存。不少批評刊物一個刊名兩張皮,一本刊物依舊艱難地保持原先定位,另一本收費發稿,或改頭換面另做它用,目的是賺錢養主刊。據說,目前大學學報都是以收費發文為主。哪怕刊登本校副教授以下職稱的文章,也要收費,而且收費頗高,一般的學生是難以承受的。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廣西的《南方文壇》,自1998年始,開設“今日批評家”,被贊譽“催生了90年代青年批評家的成熟”。“集結起中國一支有生氣的批評力量”(《人民日報》2000.6.17),該欄目旨在推介新銳的青年批評家,一年六期,一期一名,十五年來已有近九十名青年批評家在此亮相,其中不乏80后,比如金理、楊慶祥、何同彬,據《南方文壇》主編、著名批評家張燕玲介紹,年底至明年,已確定將繼續推出80后批評家傅逸塵、劉濤等。另外,前年開始,《南方文壇》和中國現代文學館、上海作協每年做一次今日批評家論壇,邀請的是70以后的批評家,囊括了不少80后。這個群體無一例外地都已成為當下文學批評的中流砥柱。

近年,在培養80后批評家上,做得最好的除了《南方文壇》,其他如《批評與創作》《當代作家評論》《西湖》《名作欣賞》《滇池》也在極力推薦80后批評家。

(三)80后需抱團取暖也需得到社會幫持 從目前80后評論家的成長路徑來看,他們幾乎清一色地跟隨導師和追蹤當下文學熱點而逐漸成名。比如,楊慶祥、黃平,他們的成名是加入到“重寫文學史”中,傅逸塵是研究軍旅作家起家的,很少有一上路就關注同輩作家的。這當然有外部環境制約,比如,評論同輩作家,發稿困難,或者容易下錯判斷,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關注同輩作家,不僅是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批評家”的有效回應,也是80后批評自身成長的需要。著名批評家張檸說:“‘80后應該有自己的批評家,不要等到30歲才搞批評,更不要試圖通過闡釋幾個經典作家而成為批評家,要直接對自己的同時代人說話,應該自己對自己進行闡釋和總結。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不一樣,文藝批評必須和寫作同步。”14

金理一再呼吁:“批評家一定要和同齡人中的作家群體多通聲息、多合作。”15他舉例,文學史上批評家與作家互相砥礪、互為激發、甚至長時間共同成長的例子比比皆是,從近的說,比如胡風和路翎、杜衡和戴望舒、王佐良和穆旦、吳亮和馬原、陳思和和王安憶……

來自同齡人的評論,無疑會更容易獲得80后作家們的信任。作家鄭小驢說,80后批評家與我們有著共同的生活經驗、文學經驗,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比較一致,這讓他們更容易進入我們的寫作,對作品進行較為準確的解讀。而且很多80后批評家自己也進行文學創作,比如楊慶祥從初中以來就持續在寫詩,李德南寫有長篇小說《遍地傷花》,這使得批評家對作家們的寫作更容易心領神會。16

自去年以來,80后批評家更多地涌入文學現場,并努力跟進同輩人的創作節奏。楊慶祥、金理、黃平三位80后批評家2012年在《南方文壇》開設了“80后學者三人談”的專欄,從選擇以文學為“志業”的自我經驗談起,追溯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的發展和審美的嬗變,辯駁文學在各色語境中的糾葛和掙扎。楊慶祥和金理今年起在《名作欣賞》主持“80后評80后”欄目,每一期重點推出一位80后作家,同時邀請一位80后批評家寫該作家的專論,力圖在年輕作家和年輕批評家之間搭建起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湖南的《創作與評論》今年起開辦“80后文學大展”欄目,每期推出一位80后作家小輯,著名評論家謝有順及弟子李德南主持,目前,金理、劉濤、楊榮昌、周明全等80后批評家都積極撰文支持。《西湖》雜志今年開設了“80后觀察”,徐剛、徐勇兩師兄弟主持,每期集中討論一個80后作家。《滇池》雜志自去年開始,不定期推介青年評論家,80后批評家楊慶祥、傅逸塵等人已被專題推介過,影響不錯。在新銳雜志的全力支持下,80后評論家通過對80后作家的評述,一定會引起廣泛的關注,更有利于彼此的成長。

“‘80后批評家要引起人們關注,甚至說以他們的力量推動文學事業的繁榮,那么靠散兵游勇小打小鬧是成不了氣候的,必須要集體亮相。文學盡管是個人的事業,但要說到引起社會關注、介入公共世界,確實得集體亮相。所以,如果說最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關注和幫助,我想首先是希望那些手握資源的前輩們多給年輕人提供舞臺,各級宣傳和文化部門多對年輕人落實制度上的扶持、資金上的投入,同時盡量保護年輕人的個性和鋒芒,而且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一個整體。”17

5月13日,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理論批評委員會和中國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辦“青年創作系列研討·‘80后批評家研討會”,是首次高級別的針對80后批評家的研討會,相信有了這個開始,今后80后批評家今后將得到更高層面的關注。另外,自前年開始現代文學研究館舉辦的客座研究員,對80后批評家也多有扶持,目前,楊慶祥、金理、黃平、劉濤、何同彬、傅逸塵都是其麾下研究員。

四、結語

在“青年創作系列研討·80后批評家研討會”上,《文藝報》主編、著名評論家閻晶明說,文學批評是一項寂寞的事業,是一項需要堅守的事業。今天的時代和文學眾聲喧嘩,批評不再像上世紀中后期那樣受到重視,但這也不見得就是壞事。“有時候土壤太過滋潤可能不利于批評家成長,比如西瓜,土壤太肥沃,可能長得大,水多,但不甜。一直處于呵護下的批評無法獲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批評家除了關注作家作品外,還應當多做‘腦體操,關注個人批評觀的建構。”

80后批評家畢竟是一個嶄新的概念,自去年以來,已經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這對80后批評家來說,亦是一次機遇。俗話說,暴得大名不祥。80后批評家也就三十多歲,不要為名而太焦躁,沉下心來,安靜地做好自己的研究,多讀書,多關注當下社會,一定能闖蕩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2013年5月9日初稿于云南人民出版社辦公室

2013年6月2日修訂于昆明豐寧小區家中

【注釋】

①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2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②郜元寶:《論“中國批評”》,見《豈敢折斷你想象力的翅膀》,265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

③王堯、林建法:《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生成、發展與轉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大系(1949—2009)導言〉》,載《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5期。

④⑤⑧金理,陳思和:《做同代人的批評家》,載《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3期。

⑥白龍:《莫讓青春染暮氣》,載《人民日報》2013年5月14日。

⑦1517金瑩:《“80后”青年評論家為何難“冒頭”?》,載《文學報》2012年4月6日。

⑨朱自奮:《“80后批評家”正在發言——訪復旦大學中文系青年講師金理》,載《文匯讀書周報》2012年7月6日。

⑩李星:《關于當前文學批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載《文藝報》2012年7月30日。

11陳思和:《批評與創作的同構關系——兼談新世紀文學的危機與挑戰》,《思和文存》(第三卷),208頁,黃山出版社2013年版。

12周立民:《文學期刊:在困境和困循中掙扎》,見《精神探索與文學敘述》,95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3陳曉明:《后現代的間隙》,58—59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張檸:《80后寫作,偶像與實力之爭》,載《南風窗》2004年6月(上)。

16黃尚恩:《“80后”批評家應關注同代作家》,載《文藝報》2012年10月26日。

(周明全,供職于云南人民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在线无码私拍|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乱人伦99久久|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久热精品免费|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91视频99|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久草性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青草精品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亚洲乱伦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视频二区欧美|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丁香综合在线|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毛片基地|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在线视频97|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精品制服|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91欧美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免费看a级毛片| 欧美国产中文| 免费在线一区|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中国毛片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www亚洲精品| 91亚洲影院|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高清免费毛片| 欧美国产三级|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