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婷
摘 要:班主任必須關注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中職學生的潛能,真正發揮中職學生管理的主體作用,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特點與發展現狀,從切實關注班會課如何落實中職學生的主體參與出發,探討了發揮中職學生在班會課中的主體性、優化班會課設計等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班會課;優化;中職學生主體參與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熟練的技能、能系統地應用知識的中專畢業生”,由于中職學校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通中學,其課程內容、方法、教學模式就不同。其中德育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的重任,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班會課是班主任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提高個人素質的全過程,是德育教學的重要平臺。
目前,中職學校平均一周一次班會課,大多數班會課的內容都是總結過去一周的班級情況,對今后提出要求等。甚至部分班會課成了批評課,不僅學生索然無味,而且許多班主任也是應付了事,不能充分發揮班會課的作用。本人認為應重視班會課的積極作用,班會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說教與領悟關系,切實抓好中職班會課中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從而提高班會課的教學效率。班主任應從德育教學的原則出發,以人為本,注重實效,優化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調動中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力求在班會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中職學生相當一部分行為習慣比較差,惡習較多,且自身沒有意識到這些缺點,同時因為中考的失利,這些學生往往較為自卑,不太關注班級的事情。在過去的班會課上,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大唱“獨角戲”,班會課中出現了“不聽”“不看”“做作業”“睡覺”等現象,德育教學成了形式,變成一潭死水,造成了學生不把班會課當課的局面。因此,落實中職學生在班會課中的主體參與地位,是尊重教育規律的體現,也是我們對過去的班會課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衡量一堂班會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在于教師講得是否精彩,而在于是否能觸動學生的靈魂,改變不良的習慣與風氣。為了扭轉上述局面,班主任必須積極更新教育理念,以人為本,關注并落實班會課中中職學生的主體參與,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構建班會課新景觀,展現班會課的生命活力。因此,班會課既是中職學生的道德認知過程,更是中職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為使班會課教學優化,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促成中職學生在教育、教養和自我發展方面,在思維品質和道德情操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必須優化班會課教學過程。班主任應進入中職學生的生命領域,進入中職學生的精神世界,進入中職學生的心理世界,關注中職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過程,讓班會課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
一、優化班會課導入,關注中職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的心向,是一種學習者傾全力于學習的內部狀態。保持良好注意狀態的中職學生,總能認真專注、自始至終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班主任能否抓好上課的開頭,即在上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握中職學生注意的心向,引起中職學生的興趣,這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p>
高質量的課堂導入,熔鑄了班主任殫精竭慮的智慧,凸顯出中職學生的主體地位,包含著對中職學生生命價值的尊重。因此,在這樣的課堂上,中職學生的目光會追隨教師的一舉一動,中職學生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討論、聽講、合作等活動中去,中職學生的注意程度高。
導課藝術講究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因此,班會課導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例如,可以在班會課開始時講一些小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應結合在導入中提出疑問,激發懸念,讓中職學生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獲得教育啟示,從而激發他們討論和思考的興趣。
二、優化班會課情境和教學手段,積極引導中職學生的主體參與
中職學生的主體參與狀態、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現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優化手段,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在愉悅的身心交往中發展學習技能,發展人格。
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這正體現了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因此,在德育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優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盡可能讓中職學生的手、眼、腦、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道德情感的內化過程,使中職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不同的主題展開學生的實踐活動,比如,開展廚藝大賽、繡花比賽、手抄報比賽等,中職學生充滿豐富想象的制作、巧妙而又富有靈氣的繪畫和細膩逼真、繪形繪色繪聲的課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讓人不得不感嘆中職學生頭腦中蘊藏的巨大潛能,這也許就是中職學生生命潛力的存在。還可以組織、引導和指導中職學生去設計板報、自辦班刊???、開展課本劇表演、組建文學社詩社,讓中職學生自己去動手寫稿、組稿、編輯、設計、出版等,自由表達對班級建設的意見,充分參與班級管理活動。中職學生通過這種既動手又動腦的活動,既學會了新知,培養了動手能力,豐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充分激活了中職學生的生活積累,有利于表達中職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從而獲得成功感。
當然,在班會課教學中教師還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禮記·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碧釂栆v究提問藝術,注意提問的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和梯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多問“為什么”,少問“是什么”,引導中職學生時時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如,采用啟發式教學就可以激勵中職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精神,調動中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中職學生的主體精神、參與意識、獨立思想和創造才能。如,在指出一些不良習慣時,可以反向提問,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正如《學記》中所說:“叩之以小者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p>
21世紀是信息時代,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已進入社會各個領域,也給教學帶來了新的革命。適當用錄音、錄像、投影、電視、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和實物、模型、標本、掛圖、實驗等直觀教學手段,以增強教學的藝術性,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節省時間,有利于思維潛能的開發,使知識中的“死”變“活”,“靜”變“動”,“想象”變“直觀”,如班會課進行禮儀教育時,可以讓學生看一些視頻,這樣既直觀又深入人心。
總之,優化班會課情境與手段要以中職學生為中心,不僅要強調學習的結果,更要強調中職學生學習的過程、參與的程度,使中職學生在課堂上人人參與、全程參與、多方位參與。
三、優化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中職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正是順應時代的要求,被廣大教師樂于采用的一種全新而有效的學習方式。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自己推論,對他們講得應該少一些,要引導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盡量多一些?!苯處煈D變傳統師道尊嚴的師生觀,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觀,在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選取適當的內容、適當的時機,通過各種形式給中職學生提供小組合作交往學習的機會,從而使中職學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動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實踐證明,討論最有利于調動中職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師生之間溝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小組合作學習正好為中職學生創造了這樣的環境。為此,我在班會課堂教學中按優、良、中、差搭配,合理劃分,編成四人小組,全班共9組。每次班會課預先確定討論話題,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組員之間互幫互助,給中職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
中職學生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游戲、辯論、合作解決問題等各種形式的學習交往活動,可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學會聆聽和理解別人的看法,促使他們不斷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從而大大地活躍了他們的思維,拓寬了他們的思路,激發了他們創新的熱情。另外,小組合作的交往性學習活動還有利于培養中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等社會性品質,并且可以使中職學生在相互幫助、贊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分享到成功的喜悅。中職學生高漲的情緒、大膽的嘗試、親密的合作、心理的開發構成了一種相融的人際關系,這種良好的交往狀態有助于中職學生形成性格開朗、積極進取、與人親切交往、真誠合作等心理素質,真正有助于個體成長,煥發個體生命活力。從課堂上中職學生的狀態來看,既有小組互動、全班互動,又有生生、師生互動多種形式,促進了交往的實質性發展。如,組織學生討論環境保護問題,許多小組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設計新穎的課件來輔助自己的發言,信息量大,學生興趣濃厚,取得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總之,班會課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中職學生的生命活力在班會課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在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p>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