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兒
柳林小徑深處,一扇木門掩映的白色建筑,即是王功新林天苗夫婦在宋莊的別墅。
從大門進來,前方是白色的月亮門,像一道影壁墻,遮蔽外人的視線,經過一片水竹搖曳的甬道,才入院子。院內,三層小樓房頂上兩層主體分別向兩側挑空,蜿蜒的池塘從花園延伸至室內,隔著一面大大的落地玻璃墻,恍惚間分不清哪里是室內,哪里是室外。更不可思議的是,池塘中間竟然是空的,下面就是那個巨大的工作室,魚兒游過,漣漪蕩漾開來,總擔心這水會不會溢出……
是工作室也是家
林天苗和王功新把家搬到遠離塵囂的郊外,與王功新的身體有關。當時王功新的身體不好,林天苗便尋找到這里,從而慢慢養成新的習慣:不再是上下班式的奔忙,而是把生活、工作、藝術融為一體。
夫妻倆都是藝術家,自己蓋出來的樓自然別具一格。可以說,這個別墅就是他們創作出來的一件巨大藝術作品,每一個角落和細節都講述著兩人深入骨髓的藝術態度和觀念。不管是墻上掛著的兩人的作品,還是攝影師為他們拍攝的私照,都非常近距離地展示著他們十幾年的藝術歷程。
參觀的過程很長,很難一眼總覽全貌,像展開一幅卷軸,里面的空間一點點呈現在眼前,讓人邊走邊贊嘆。
入戶門是一面龐大玻璃門,高達4米,本以為很重,沒想到輕輕一推便開了。客廳挑高5米,有三個不同的功能區域,工作區、休息區、會客區,劃分得很明確,但區域之間沒有任何隔擋,通透的大空間讓藝術的氣場更為強大。落地式書架擺滿書籍,從嚴肅生僻的藝術類圖書,到天馬行空的漫畫,甚至家庭工具書,應有盡有。客廳與戶外陽臺之間是大幅落地玻璃,望出去,池塘中荷葉田田,四野綠意盎然;看回來,陽光落在書架上,旁邊的三角鋼琴似乎已經奏響音樂,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
地下室的門更為厚重,推開,一個隱匿其后的磅礴空間躍然眼前,行走其間,不由得感嘆空間的力量和自身的渺小。陽光從中庭照射進來,驅走空間的陰暗。
對于他們夫婦而言,這里是工作室,更是家。雖然他們都十分熱愛自己的事業,但工作和生活還是要分開。雖然房子的每一部分都彼此連通,但又是獨立的。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相信地下室工作區竟然還有十幾個工人。“他們走的路線、用的樓梯,都是和主人、客人分開的,所以你不會覺得家里人多繁雜。”林天苗說,“有時候我們會用到石膏,但粉塵就不會帶到生活區,因為這里的排風系統是獨立的。”
旅居過紐約、跑過滿世界的藝術家夫妻,打造出這個家兼工作室,破除城里工作室加郊區居家的模式,超越了生活和工作的二元對立,使之交融,彼此相得益彰。也尋找到最滿意的生活狀態——半隱。城市太鬧,鄉下太偏,就在市郊吧,進可城市,退可田園。
隨性而居巧細節
關于家的設計,夫婦二人不約而同地用了“隨性”這個詞。家應該是方便實用,簡單舒適,居于其間,身心放松。基于這樣的理解,他們的家極為簡約,少材料,少裝飾,墻面多留空白。一個家,把生活填入時才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為了讓家更實用,更加隨心所欲,林天苗夫婦在細節下了許多功夫。
讓每個角落都有陽光照進來
北京的光線很有特點,夏日里,白天的陽光幾乎是垂直的,冬天則是角度很低的斜線,如果室內沒有遮擋,陽光能一直照射到房間最深處。為了采光,夫婦倆做足了功課。
考慮到北京春天和冬天風沙大,整個樓體北面都沒有設計窗戶,只有廚房在櫥柜下留了一排采光用的固定玻璃。但房子大了,如果沒有窗戶,采光就會弱,他們從頂上下功夫,在露臺上由南向北的地面開了一條60厘米寬的槽,裝上鋼化玻璃,玻璃帶從起居室延伸到工作區。
采光運用得最好的是地下室。深達8米的地下室,中間做了一個中庭(即花園中被池塘包圍部分),圍繞中庭墻面做了8米高的通頂玻璃窗戶,如此使得地下室明亮如晝,在地下室做工,完全不需要額外照明。中庭還安置了凳子、綠植,可以作為工人休息活動區。
體會種花種菜的樂趣
看似沒有法則的園林其實都有意為之。水池的輪廓每一處拐彎,每一處的石頭和植物,甚至流水都是精心安排。有水、有橋,曲折的線條恰到好處地發揮了現代設計的因素,打破了花園對稱的形式。
這得益于夫婦倆的出游,每結束一段工作,他們就會外出度假,走得多了,就想把自然的感覺帶回家。如今花園初春紫藤掛滿了樹,海棠白一簇、紅一簇;夏天黃的粉的荷花和睡蓮,高矮錯落;秋天楓葉一層層變得通紅;冬天龍爪槐彎曲的枝椏則有另外一番意境。這些都是花費了大功夫的。
第一年花園并不好看,植物亂七八糟地長,每天修剪垃圾都好幾袋,結果冬天凍死好幾棵。第二年冬天,夫妻倆把這些樹一層層地裹、一株株地包,足足包了三層,研究如何施肥、如何防寒……用心換來收獲,大部分花草都存活下來。種菜也收獲頗豐,林天苗一口就可以嘗出菜是自家種的,還是市場買的。
從扣人心弦到溫暖你我
最初規劃時,先挖的地下室,建好地下室回填的時候,發現部分凸出的水泥平面無法用泥土全部掩蓋,十分苦惱。直到受一位設計師好友的啟發,想到可以用水來掩蓋,于是才有了這個別致的魚池。
魚池的邊沿正是地下室中庭的頂部,魚池的水放得很滿,距離斜斜的邊沿只差兩厘米,總讓人擔心會不會溢出來,十分扣人心弦,這恰恰是設計的初衷,讓你“擔憂”便成功了。
愛魚的林天苗,還充分為魚兒著想,將魚池延伸一部分到室內。這么做的理由是:北方冬天太長,水面會結冰,如果不破冰,魚兒就無法呼吸。但室內部分不會結冰,魚兒就可以游到這里來換氣。魚池的水循環系統也在屋內,如此也相當于給室內安裝了一個大大的加濕器,一舉兩得,非常值得愛魚的北方人家借鑒。
將環保進行到底
低碳,是建造這座房子時遵循的原則,雖然運用了大量落地窗,但玻璃所用的材質非常好,隔熱保溫性能極佳。整個夏季,只有在最熱的幾天,才會開一會兒空調。
最有低碳精神的是庭院處的游泳池。游泳池頂上是太陽能采光板,光能和熱能的交換,使得游泳池的水溫常年保持在18℃以上,冬天都可以游泳。雖然這塊投入了30多萬元,但不再額外使用能源,也不用后期維護和更新,實際上是節省了更多投入。
要拿出來用
家里隨處可見的地毯,都是林天苗收藏的老物件,有些價格非常昂貴,林天苗說,地毯就是要用,千萬不可以收起來,一旦收起來必然會被蟲蛀。
家里的家具,中式古典占去了大半,其間混搭了幾件老上海的,以“放在一起,彼此不打架”為宜。
被拿出來用的老物件還有墻上懸掛的畫作、過道的椅子、書架上的古代藝術品、隨處擺放的古董石雕,最老的石雕擺放在花園里,是一件元代龍紋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