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 張利國
[摘 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江西省傳統農區,其糧食生產在江西省糧食生產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DEA分析的Malmquist指數模型,實證分析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5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TFP)變化狀況。整體來看,2000-2010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技術進步是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的主要因素。通過進一步分析得出,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就各縣(市)來看,永修縣、瑞昌市、余江縣和貴溪市4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其他21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均上升。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如何提高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全要素生產率;DEA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F3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6-0081-06
[作者簡介]陳 蘇(1989—),男,江蘇鹽城人,江西財經大學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張利國(1977—),男,湖南南縣人,江西財經大學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產品(食品)安全、農村發展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一、前言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糧食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在人口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耕地非農化以及耕地擴展有限的背景下,糧食生產面對巨大的壓力。因此,如何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好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矛盾,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出,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國內學者對于糧食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已經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孟令杰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對國內各小麥產區的綜合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進行測算,認為科研投入是小麥增產的關鍵。①王明利運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數對我國不同種類水稻進行分析,測算結果表明水稻生產率變動的最直接因素是技術進步的變化。②楊春運用DEA-Malmquist指數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了我國玉米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長狀況,結果顯示我國玉米TFP的平均增長率為3.7%,并呈現U形增長趨勢。③司偉借助隨機前沿法(Stochastical Frontier Analysis,SFA),分析了中國大豆生產全要素生產率、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變動趨勢及其空間分布特征。④閔銳運用序列DEA分析方法對湖北省糧食生產TFP進行測算,結果表明湖北省糧食生產TFP增長主要體現為技術進步單獨驅動的模式,技術效率改進的作用相對有限。⑤周明華以我國29個省市的糧食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和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法,對糧食生產TFP進行測算與分解,結果表明我國糧食TFP總體上升,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指數都實現正增長。⑥
從現有文獻來看,國內在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研究領域上,多以國家或省域為主,研究方法多采用目前比較成熟的DEA-Malmquist指數模型。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將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要求以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努力把鄱陽湖地區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范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等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部分縣(市、區)在內的共38個縣(市、區)。至2010年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總產量為920.8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47.1%。由此可見,該區域糧食生產對保障江西省糧食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規劃獲批以來,一些學者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生產進行了研究。張利國通過灰色關聯模型分析了影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生產的農業生產條件。⑦廖慧嬪等用作物學原理分析了糧食生產波動的原因。⑧朱再昱等通過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徑分析探討了糧食產量的影響因素。⑨但是,這些文獻著作缺少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生產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趨勢的研究。由于統計資料所限,再加上市轄區普遍城市化程度較高,農業生產比例很低,對分析結果影響不大,因此,本文選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5個縣(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數據,采用非參數的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對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旨在探索該區域糧食生產效率基本情況,為提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生產效率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支持。
二、模型設定和數據來源說明
(一)模型設定
Malmquist指數運用距離函數來定義,距離函數是Farrell技術效率的倒數。t時期產出指標變量的距離函數如下:
基于t時期和基于產出的Malmquist指數定義為:
(二)數據來源說明
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實際,本文選擇1個產出指標和4個投入指標。產出指標用糧食總產量來表示。投入指標包括勞動、土地、機械動力和化肥施用量,這些指標是糧食生產中所必須具備的。勞動投入本文選擇用第一產業從業人數來表示,不包括鄉村工業和服務業就業人數;土地投入本文選擇用耕地面積來表示;機械投入本文選擇用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表示;化肥投入本文選擇用按折純量計算的化肥施用量來表示。
本文選用的糧食總產量、第一產業從業人數、耕地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化肥施用量的數據均來自《江西統計年鑒(2000-2011)》。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結果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軟件DEAP Version 2.1,對2000-2010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5個縣(市)糧食產出和投入數據進行計算,測算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并把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為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進一步將技術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解結果見表1和表2。
(二)全要素生產率分解分析
1.全要素生產率在時間緯度上的變化
表1顯示2000-2010年間,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年均上升1.8%。其中,糧食全要素生產率有6年上升,5年下降。2004年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最快,比上一年上升了28.5%,其次是2009年,上升了12.5%;2008年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最多,比上一年下降了10.3%,其次是2006年,下降了7.4%。
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來看,2000-2010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來自于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年均上升1.9%。2004年技術進步最快,比上一年上升了22.1%,其次是2009年,上升了10.0%;2008年技術進步下降最多,比上一年下降了7.5%,其次是2006年,下降了4.5%。技術效率呈現微弱下降趨勢,年均下降0.1%。2004年技術效率上升最快,比上一年上升了5.2%,其次是2010年,上升了4.5%;2003年技術效率下降最多,比上一年下降了6.0%,其次是2007年,下降了3.2%。從技術效率分解情況來看,規模效率年均下降0.1%,而純技術效率在11年期間沒有貢獻,說明規模效率下降是技術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全要素生產率在空間緯度上的變化
表2顯示2000-2010年間,除了永修縣、瑞昌市、余江縣和貴溪市等4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其余21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均上升。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的縣(市)中,都昌縣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最快,年均上升6.1%,其次是新建縣和進賢縣,年均上升均為4.6%;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4個縣(市)中,瑞昌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最多,年均下降5.6%,其次是永修縣,年均下降2.7%。
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來看,25個縣(市)中只有永修縣的技術是退步的,技術進步年均下降0.6%,萬年縣技術進步在11年間沒有貢獻,其它23個縣(市)技術都進步。技術進步的縣(市)中,進賢縣技術進步最快,年均上升5.1%,其次是新建縣和樟樹市,年均上升均3.2%。都昌縣技術效率上升最快,年均上升4.4%,其次是鄱陽縣,年均上升4.1%,都昌縣和鄱陽縣技術效率較大提高來源于純技術效率較大上升,純技術效率年均上升分別為4.3%和4.1%;瑞昌市技術效率下降最多,年均下降6.7%,其次是永修縣,年均下降2.1%,瑞昌市和永修縣技術效率較大下降歸因于純技術效率較大下降,純技術效率年均下降分別為6.5%和2.8%。
四、簡短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5個縣(市)2000-2010年糧食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通過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其一,從時間緯度來看,2000-2010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主要是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而技術效率呈現微弱下降趨勢。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1.8%,技術進步年均上升1.9%,技術效率年均下降0.1%。技術效率的下降歸因于規模效率的下降,規模效率年均下降0.1%,而純技術效率貢獻不變。
其二,從空間緯度來看,永修縣、瑞昌市、余江縣和貴溪市等4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其他21個縣(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均上升。都昌縣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最快,瑞昌市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最多。從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來看,只有永修縣技術是退步的,而萬年縣技術進步沒有貢獻,進賢縣技術進步最快;都昌縣、鄱陽縣、瑞昌市和永修縣等4個縣(市)純技術效率較大幅度的變化是技術效率較大幅度變化的源泉。
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如何推動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加大糧食生產科技研發和推廣力度。從實證分析來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缺乏技術效率的支持,科技轉化率不高,新技術推廣滯后。為此,建議各級政府從加大科技研發和推廣力度入手,提高科技應用效率,推動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首先,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大對良種培育、高科技灌溉和機械耕作等重點科研項目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促進技術進步。其次,建立高等院校和農業研發機構科研合作機制。聯合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以及相關涉農單位就糧食生產新技術加強科研攻關,提高科技轉化率。再次,加快新技術推廣。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文化素質、糧食自然生產條件等情況,因地制宜,多渠道鼓勵農民采用適用新技術,切實把糧食生產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第二,推進糧食生產規?;洜I。從實證分析來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糧食生產規模效率下降阻礙了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因此應加強對糧食生產模式的創新,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用。為此,建議各級政府從推進糧食規?;洜I入手,推動糧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首先,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規范土地轉租行為。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耕地過分細碎化,提高規模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耕地進行集約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其次,培育發展糧食生產合作組織,引導合作組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洜I。糧食生產合作組織不僅有利于糧食生產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的推廣,而且利于農機具、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實現糧食生產的規模經濟性。再次,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地區糧食生產的具體情況確定糧食生產適度規模,并配合耕地整理、農田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對耕地的利用效率。
第三,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扶持力度。近年來,黨中央和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短暫刺激作用較強,但長期效用還有待提升。為此,建議各級政府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首先,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并嚴格按照要求及時足額發放種糧補貼。同時,加大對技術推廣補貼力度,比如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其次,穩定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根據各縣(市)糧食生產情況,穩定和提高重點糧食品種收購價下限政策并降低糧食的運輸成本,避免結構化過剩對生產者的積極性造成較大打擊。再次,實行動態糧食生產獎勵機制。對于糧食生產大鎮(鄉)、縣(市),建議按照調出糧食數量給予糧食生產性獎勵,并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動態獎勵機制,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責任編輯: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