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楚
2013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季度增長7.7%,第二季度增長7.5%。對于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增長速度的適度下滑是國務院主動調控的結果。新一屆政府特別重視調結構、轉方式,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上。可能對于短期的增長會帶來一定影響,但對長期發展有利。
7.5%,這一數據雖然符合市場預期,但社會各界對此的討論卻相當激烈。一方人認為7.5%是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經濟發展目標,一旦經濟增速下滑至此,就應該調整政策方向,以“穩增長”為主。再降下去,會嚴重打擊到市場信心,甚至引起經濟螺旋式下跌,建議出臺經濟刺激政策。而另一方人認為,7%-8%的增速絕對水平并不低,也是在預期目標之內,沒必要出臺新的刺激政策,再次出臺大的投資刺激計劃,經濟未必能加快,通脹勢必卷土重來。
對于經濟增長的底線,不管是7.5%還是7%(“十二五”規劃的年度增長目標),筆者覺得意義都不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近期主持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就強調,宏觀調控要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這才是符合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底線”,這是一種宏觀的考量,而不是拘泥在某個數字上。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中國經濟的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那種高速增長的態勢已經不現實、也不科學,增速回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符合其他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走過的歷史規律。在穩增長、調結構過程中,肯定會有陣痛,但這對于中國經濟的健康、長遠發展,肯定是有利的。我們應該把合理增速區間在7%至8%之間,看成一種“新常態”。而且,最主要的是,增長速度的適度下滑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調控的結果。
其次,筆者非常贊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的觀點。他說: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不是GDP,而是改善民生,而民生之本是就業。因此中國的經濟底限是就業。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長6.5%,和去年同期9.7%的增速相比大幅回落,同時也落后于上半年GDP增速。
居民收入跑輸GDP,只能說明首先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大、其次是就業壓力大。70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1600萬的就業大軍,勞動力市場嚴重的供大于求,眾多企業經營困難,自然加薪動力不足,更加劇找工作的難度。因此,有媒體報道,作為經濟底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業出現不穩定之后,政策就必須微調,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穩定中小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地位,確保就業處于各項底線之上。
其實,對于普通百姓來說,GDP的增速不是他們關心的,大家關心自己的收入增長,希望能夠享受到與經濟增長同步的薪酬和福利。因此,國家應該拿出更大的決心與勇氣,推動民生工程的深入改革,將福祉切實地落到全體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