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追求“高大全”的傳統觀念已經不主流,意味著透徹而精致的“小”正大行其道,有創意的家居小設計就頗具代表性。
無論是金碧輝煌的紫禁城,還是綿延起伏的長城,都以震撼人心的磅礴氣勢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建筑藝術的壯麗;無論是鑲滿鉆石的VERTU手機,還是風格獨樹一幟的Jimmy Choo高級定制鞋履,皆在尊貴奢華之美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這些雖然實現了人們那與生俱來喜愛“大美”的自我需求,但和有親切感的“小”美比起來,始終有種“只可遠觀”的距離感。
追求“高大全”的傳統觀念已經不主流,意味著透徹而精致的“小”正大行其道,有創意的家居小設計就頗具代表性。
吸金的創意小家居
提到瑞典宜家(IKEA),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具用品商家,銷售大大小小來自眾多家居設計師之手,美觀實用、老百姓買得起的家居生活物件。自打宜家登陸中國,一股強大的“宜家流”隨之席卷而來,大多數年輕人都成為“宜家控”,每到周末就躲進宜家商場泡上一天。
泉州的林琳愛上宜家很多年,以前在廣州工作的時候恰好住在宜家商場附近,閑暇時就常去轉悠,每次都砸下不少銀子,淘一些精美又實用的寶貝。回泉州時,她把那些小玩意也一并帶上,后來買了房子,宜家的雜貨們終于有了派上用場的機會了。從地中海風情的布藝沙發到簡約的白色茶幾,從印有IKEA標記的不銹鋼刀叉到以設計師名字命名的咖啡杯,從極致簡單的鐵藝置物架到淡綠色的玻璃肥皂盒,“宜家控”的林琳將自己的小窩匹配出最正的北歐宜家范兒。
一位在上海兼職宜家代購的駱雨告訴記者,2009年,她經常聽說公司同事時不時會去宜家替那些居住地沒有宜家商場的親朋好友購物,而這些人大多是年輕人。近幾年來,創意家居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而宜家成功地把設計創意和大眾實用相結合,可是宜家家居并不是在全國任意城市都能買到,于是她便萌發了做宜家代購的想法。
“一般做代購都是先開一家網店,但是在網上打開銷路并不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同行競爭很激烈,剛開始的半年之內幾乎都只能干等客人上門,熬過這段艱難期之后,隨著宜家也逐漸為人熟悉,代購生意才慢慢好轉。”駱雨表示,宜家代購最多的是那些既有裝飾性又不乏實用性的家居設計小玩意。目前,代購服務費的標準一般在5%到10%,比如一件沃格爾落地燈的價格是199元,那么按照10%的標準算,代購費在20元左右,也有些代購網店設置固定代購服務費,比如一次性購物100以下,代購費10元:一次性購物200元以下,代購費為20元。假設每月銷售200件商品,按代購費每件20元計算,就可以獲得4000元的可觀收入。
宜家效應
宜家前任CEO安德斯-達爾維格在其著作《宜家之道》中這樣寫道,“宜家家居是面向99%人群的大眾零售商,總是能看到每一個來到宜家的顧客揣著長長的收據單離開,甚至我自己也經常帶著一個裝有100只茶蠟的袋子回家,這并不是因為我有收集蠟燭的癖好,而僅僅是因為這包茶蠟僅僅3.99美元。我確信有過這種經歷的絕非我一人。”。
在中國,宜家已成為購物者最心儀的休閑好去處。有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已經有3300萬人光顧了中國大陸的宜家分店,到2011年,宜家在中國市場的收益飆升了20%,達到2.7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這家公司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以宜家中國最熱鬧的北京分店為例,日均顧客數量為20.000人,每逢周六和周日,顧客人數會迅速上漲到30.000名左右。
一家廈門室內設計工作室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宜家除了產品受歡迎之外,還有它的樣板間會直截了當地向客人展示如何恰當地利用產品裝飾自己的家,這極大地挖掘出人們對小空間設計的強烈興趣。“我們的設計師們經常會出現在宜家的樣板間內,一邊愜意地啜飲著橘汁,一邊參考樣板間的示范,用宜家提供的紙張和鉛筆記錄,為自己的客戶挑選適合的家居雜貨。”他說。
宜家的風靡讓不少投資者看到了創意小家居的價值前景。來自廣東佛山的李寧于兩年前和同伴一起在英國倫敦創辦了一家有趣的公司,Made.com。這家網站銷售的家具大部分出自優秀甚至是知名的設計師之手,價格卻只有傳統家具商場的幾分之一。在第一年內,公司業務增長了700%,如今每天要銷售3-4個大集裝箱的家居。
李寧在接受《財富》雜志專訪時表示,最初的靈感來自他自己在巴黎的一次安家經歷。當時,他準備花3000美元買下一個切斯特菲爾德風格的真皮沙發,但一個朋友告訴他,此沙發的組裝地在中國,生產成本只有300美元。李寧受好奇心驅使做了調查,佛山是中國家具生產基地之一,一些出口的高端家具從他的家鄉輾轉到歐洲展廳,中間要經過7個以上的中間人,存在著巨大的利潤空間。
如今,Made.com有65位員工,其中16位在上海,負責與中國的40多家家具廠商的合作。公司和一些歐洲的優秀家具設計師合作,把他們的作品交付中國工廠。整個過程都是通過互聯網完成,從而減去了中間環節,大幅降低了價格。當然,最后還是由客戶來決定這些設計和創意的價值,公司也會以此決定賣些什么。談到未來,李寧的回答很直接,“成為下一個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