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晶
如果提起福州永泰的人文景觀,立雪書院可謂首屈一指。立雪書院位于福(州)永(泰)公路上,大樟溪畔的東南風景勝地龍峰山上,依山而建,疊立山崖,卵石鋪道,曲徑通幽,花草林立,青石為墻,琉璃碧瓦,仿古格局,既有古代書院的風韻,同時還具有現代文化的內涵。
立雪書院的“立雪”出自宋游酢與楊時尊師的“程門立雪”典故。書院雖比不上于山南麓的鰲峰書院、城門林浦的濂江書院那樣歷史厚重,但卻是游嘉瑞先生于上世紀90年代私人出資一百多萬元創建而成。據了解,清末時期,游嘉瑞的祖父輩舉家遷往永泰山區定居,出于對養育之地的眷念,更為了傳承經典文化,游嘉瑞在退休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創辦書院的工作中。不久,這座年輕而又極富內涵的人文書院由此誕生。
進入書院步入牌樓,展現在廣場地面上的是一個方圓的圖案。意為“方圓成規矩者,讀書做人,方就是方,圓就是圓也,要方方圓圓堂堂正正做人”。環顧書院,建筑別具一格,古色古香,“游山川藝術館”、“尺一樓”、“立雪堂”、“筍香齋”、“千石印室”、“士硯齋”、“永陽館”、“立雪碑林”等多個展館和景點因勢造型,錯落有致。院內收藏近萬件古今展品,跨越歷史數千年。
書院的主樓“游山川藝術館”矗立于院落中央,館名由朱熹后代、全國政協常委、地質學家朱訓題寫。書院前的耕讀亭也值得留意,此亭是用一整塊六噸重的大石頭琢成。亭頂一片瓦,亭中有一石桌,實為石硯,硯堂中的兩個腳印寓尊師重教、程門立雪之意,硯池井形代表田地,心字嵌在其間,旨在腳踏實地用心研讀。
此外,立雪書院中令人震撼的當屬“立雪碑林”,屹立于書院的后山。一座座石碑沿山勢傲然挺立,氣勢磅礴。精湛詩文,名家風范,令人目不暇接。立雪碑林,浸染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省市領導人、九九中國百杰書法家的文墨風采。匯聚有程門立雪、尊師重教的警句格言。
碑林中共有書畫名家的題刻兩百多件。在這里,您可以領略到失而復得的宋代五大草圣游酢的狂草,游嘉瑞先生的《苦筍頌》、《石竹敘》碑刻等。尤為值得欣賞的還有這數十位中央領導人的題刻,風格迥異,意味深遠。
“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逞強”;“積學儲寶,止于至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當我們漫步碑林,時而清風拂面,松香撲鼻;時而可以聽見烏叫蟲鳴,生趣盎然。輕輕撫摩石壁,感觸自然與文化的交融,歷史與時空的對話……舉目遠眺,群山環抱,延綿起伏,視野無限開闊。
除了風景秀麗,濃縮了永泰縣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發展變遷外,目前書院還被評為福州市與永泰縣德育基地、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州優秀旅游景區、紅色文化旅游景點,成為福建省研究、培訓書畫藝術、文物收藏以及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
作為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弘揚愛國主義傳統美德教育基地,十年來,立雪書院游客參觀人數達十萬之多,多數為中、小學學生,未成年人。狀元文化游、親子文化游、小記者采訪游等種類繁多的紅色文化旅游。青少年和社會反響強烈,許多中、小學生參觀活動后,紛紛寫觀后感。
作為立雪書院的院長,游嘉瑞還多次率福建姓氏源流文化研究會多次赴臺,進行文化交流,讓立雪書院成為了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立雪書院建設的艱辛歷程靠的是《苦筍頌》精神,而立雪書院今后的傳承、發展仍要靠《苦筍頌》,一是物質傳承,二是精神傳承。像王勃的《滕王閣序》傳承“滕王閣”—樣,有了《滕王閣序》,“滕王閣”就能幾毀幾建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