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競秋
【案例】
在歌曲教學《數鴨子》“聽聽、練練、想想”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歌曲中感受到了小鴨子的可愛形象,之后我出示節奏卡片,要求學生模仿,然后提問:哪種節奏可以更好地表現一群鴨子中的鴨媽媽?哪種節奏可以更好地表現鴨寶寶?為什么?學生爭先恐后,熱烈討論。有的學生說是A表現鴨寶寶,因為鴨寶寶搖搖晃晃,走路不穩,需要慢慢走;有的學生說是B表現鴨媽媽,因為鴨媽媽走路很穩,所以走路快些。對于這些學生經過思考、有一定道理、精妙的回答,我們能生搬硬套地統一學生的觀點和感受嗎?
4/4
A:X X X X | X X X X |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B:X X X X X X X X |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X X X X X X X X |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反思】
心理學家發現,有一種思維,它的判斷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大腦中只是不斷出現概念的跳躍和明暗的交叉,在無意識中對問題的情境進行論證,他們稱之為“模糊思維。”在音樂教學中,運用模糊思維進行教學可以處理音樂作品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要求學生“不求甚解”,充分聆聽、感受音響的流動,暢游或沉溺于情感的起伏,最大限度地展開想象的翅膀,最終達到豐富音樂體驗、累積音樂感知的目的。
在音樂教學中,要有難得“模糊”的態度,不絕對地裁判學生音樂體驗的對錯,只求建立起大概的、整體的、混沌的感受,強調了音樂的體驗是以散漫、自由的形式存在,是主觀、個體的感悟和想象。然后,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互補、修正,不斷地完善原有的想象和聯想,這是一個互動的、群體的過程。最后在師生、生生之間“求大同、存小異”,達成大致一致、模糊出現的一種相對完美、豐富、接近群體觀念的音樂理解。這是很難做到的,需要教師有寬容的心態和欣賞學生的能力,更要對音樂作品有寬泛的把握,努力做到的只是引導學生靠近核心感受,而不能生硬地將學生的獨特感受統一起來。
音樂是一種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聽覺藝術,它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的寬泛性和音樂的混沌性等特質使音樂教學有了特殊的要求。因此,如果教師以原有的教學法,“精確”地解釋、描繪出音樂“唯一”的情境,讓學生在認識上、練習上和賞析上達成“共識”,是不符合音樂作為藝術帶給人類的多元化的精神實質的。
實踐證明,模糊教學對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等方面有促進作用。同一音樂作品,不同的人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們常說的:“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