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韜
摘 要:教—學—評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致是一種教學常識,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違背這個常識,反映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缺乏教—學—評一致性的思考,使課堂教學缺乏有效性。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模式入手重新梳理課堂教學過程,力求創建一種能使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方式,為課堂教學帶來一種理念性的變革,讓教師對課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層面,而不僅僅是經驗層面,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成為一種專業化的活動,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課程目標;評價
教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是指學生學習,評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學會,教、學、評從理論上講本就應該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卻很難達成一致。在教學中要做到教—學—評一致性,就得將教學活動從以教師為中心回歸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學習、評價應被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評價、學習與教學緊密地絞纏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要做到課堂設計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活動和評價任務三者的一致。我們當前的教學因為缺乏對學習目標的系統思考,往往導致課堂教學中出現“虛目標”“泛目標”等現象,教師教到哪里是哪里。沒有評價設計的先行,又會造成學生學到多少是多少,究竟想達到怎樣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想的學習目標,并不清楚。因此,我們必須走到目標導向下的教—學—評一致性課堂設計中來,以學習目標為導向,設計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課前準備
1.備課程、備教材
教—學—評一致性課堂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研究課程標準是教師備每節課時都要做的工作,我們應在全面研究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找出相對應年段的學習目標,這是設計本課學習目標的依據。沒有大方向引領的學習目標往往會“誤入歧途”。教—學—評一致性課堂還要求教師能準確把握教材特點,吃透教材,根據不同教材的不同特點,找出不同教學內容中不同的教學要求,而不是面面俱到,這樣才能準確定位目標。
2.備學生
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宗旨的教學課堂,教師在關注教的同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如何學,首先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也就是學生的“已知”“已會”;其次,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也就是學生的“應知”“應會”;再次,要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在同一班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當然,這些研究要與課程標準、教材聯系在一起,當我們把課程標準的要求放在具體的學生、具體的教材中來研究的時候,學習目標才可能是精準的、合理的。
二、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教學模式
1.根據教學內容設定,落實課程目標
創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首先要保障學生課上有明確完成的目標。將目標細化,有利于教師在課上把握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避免教師“滿堂灌”完之后,卻不知道自己是否把問題說清楚了,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目標的要求。
2.根據課程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創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要關注每個學生目標的完成情況,這樣的課堂不能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要竭盡所能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情況在課堂中設計各種課堂活動,多采取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3.課堂評價全程跟進,反復考量學習目標
我們現在的課堂評價往往關注的是一些結果性評價,這樣的評價難以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并做出相應的調整。評價并不是在教或學之后再來評的一個環節,也不是一個人教和另一個人學了之后等待第三者來評的那個孤立的環節,評價既是檢測教學目標又是改進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評價的全程跟進是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的重要體現。
三、創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
在教—學—評一致性課堂,學習目標中的主要要素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教學設計是對學習目標的落實,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也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學設計一要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歷等自身資源,二要尊重每個學生應有的權利,三要準確把握和策劃學習活動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進行探究性學習。
2.科學選擇教學方法
在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教學方法是為了通往學習目標的,是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材內容有效地連接起來,使這些基本要素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要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就必須與特定的學習目標相適宜,充分考慮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征及教學環境和教師自身的素質等因素。
3.適時開展分層教學及分層評價
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更加注重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情況,但每個學生自身特點及接受能力是有個性差異的,又由于現代教學還受限于課堂授課方式,教師的課程進度不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達到同一目標,因此對學生的要求不能簡單地畫一條線,而應盡可能地實施分層教學及評價。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分層教學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我們建議使用班內分層目標的教學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不會成為只針對少數人才能完成的教學,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生的學和我們的評價相一致。
教育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堪稱同步,然而,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課程的歷史卻只有百年光景。課程是教育走向專業化、科學化的標志,創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學習目標從似有似無走向核心統領,改變的是課堂目標觀;課堂設計從始于教學走向逆向思考,改變的是課堂設計觀;課堂評價從隨心所欲走向理性導航,改變的是課堂評價觀;對多數學生學習狀況的大概了解到對每一個學生學習信息的深度關注,改變的是學生觀。教—學—評一致性課堂給我們帶來了理念性的變革,讓我們對課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層面,而不僅僅是經驗層面。只有進入原理層面的思考,我們才能走向專業化,我們課堂的成功才會成為必然。
參考文獻:
[1]陳廣桐.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評估[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01).
[3]張菊容.“教—學—評一致性”給課堂帶來了什么[J].中小學管理,2013(01).
[4]周建國.變革教研活動,讓“教—學—評一致性”思想落地生根[J].中小學管理,2013(01).
[5]趙占香.分層教學,疊層考查[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2(26).
[6]曾德昕.淺談高職院校教學評價體系標準化的建設[J],2012(06).
(作者單位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