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印達
摘 要:育人是一項既帶科學性,又帶藝術性的系統工程。說它帶有科學性,是指這種教育不是盲目的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目的,一定的原則和理論依據,一定的方式方法;說它帶有藝術性,是指這種教育不是簡單的、僵硬的、“慈母式”的說教,而是生動有趣的、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愿意自動接受的藝術性的耕耘。
關鍵詞:立體化;智能;原則
有些學生一旦在現實面前遇到挫折失敗時,就輕易地下結論,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沒有能力”“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其表現就是脆弱了。要做好這類學生的工作,我認為可遵循如下幾條原則:
一、立體化原則
盡管學生的思維是簡單的、平面的,但影響和促成其思想的是一個立體空間,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多維空間。因此,一種思想意識的出現,常常要涉及諸多因素,不同時間的、不同方面的。面對某一問題的出現,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而要想到現象后面的本質,眼光要延伸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其本質所在。
二、動態原則
學生的思想是異常活躍的,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不同的工作階段運用的方式方法也應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要有利于適應和促進學生思想認識的不斷更新和發展。
三、多褒少貶的原則
學生對自尊心和人格是特別敏感的,保護和愛惜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任務。學生犯錯誤是可能的,即使是常犯錯誤的學生也有他的優點和閃光處,教師應有效地利用他們的心理特征,在絕對保護他們的人格和尊嚴的基礎上,褒揚其優點,利用其閃光處,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他們在發掘其長處的過程中,會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自覺地認識到不足,并彌補不足。
四、德育智能開發原則
學生是受教育的客體,同時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他們意識中存在著追求進步的客觀性。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實施,高效率快節奏的信息時代需要的是大量的有自我調節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搞好直接教育的同時,又要搞好德育智能的基礎開發工作,要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省、自教、自我適應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以上四項原則雖各有特點,但在教育工作中又常常是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互為補充的。只要我們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相信我們會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大批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張建橋.論學生主體性的生成機制[J].教育導刊,2013(04).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團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