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是高校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是學生工作的重要職責。在學生工作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實現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及教育改革的目的,促進學生工作隊伍思想水平與業務能力的提升、思想理念的改進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素質;學生工作;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6 — 0121 — 02
加強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的使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境的熏陶、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鍛煉,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華人格,提高境界,振奮精神,激發愛國主義情懷,有利于大學生拓展思維,激發創新意識,為他們在校學好專業及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合格的綜合素質人才。如何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處,促進文化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事學生工作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就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途徑、方法和作用進行深入探討,
一、 在學生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對于大學生而言,作為社會上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群體,具有自己的特殊內涵。一般應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五種素質的有機結合是培養一名合格大學生的必備條件。本人認為:學生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科學技術的信賴越來越重,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受到冷落,因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逐漸注重人文科學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也開始采取措施整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人文素質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成為時代使命的一部分。學生工作面臨新形勢也在改變,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在從管教與被管教,監督與被監督的角色轉換成亦師亦友的關系,以往生硬程序化的方式逐漸在向人文化的管理模式轉變,因此在學生工作中,從管理者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到到管理模式及教育理念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其次、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曲折的過程,從閉塞到開放,從模仿學習到自我完善改革,在改革與完善的過程中認識到我國高校存在著文理工分家,專業設置過窄,單一的專業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突出,功利導向過重等忽視文化素質教育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時期提出并實施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不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動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也有助于推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工作者是學生與專業教師的紐帶與服務者,在教育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在為專業教師溝通協作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將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思想與心理情況準確及時的反饋給專業教師,對于教學目的的更好實施與調整都尤為重要。
其三,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課外活動與實踐的鍛煉,在良好校園文化的熏陶及人文關懷下,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健康與良好的心理素質,開拓學生的眼界與思維,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些素質都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表現。扎實的專業知識不僅是通過課堂的學習來完成,還需要實踐的鍛煉來夯實基礎,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與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長效機制與積極引導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生工作的特點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影響應該從日常的層面上升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工作在文化素質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二、在學生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途徑與方法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是高校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已經成為高校教育與管理的目標,那么如何在學生工作領域中實現這些目標,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與方法:
首先,在學生工作中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系
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第一課堂主要是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習,所開課程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養成和提高。第二課堂是在第一課堂之余組織開展各類專題講座、文藝匯演、知識競賽、體育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第二課堂開展的活動是學生工作中積極引導與組織學生進行的。通過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起到對學生組織協調、社會實踐、文體特長等各項能力的鍛煉,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引領一種健康、時尚、創新的環境與機制,客觀上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與提升文化修養的品味。
其次,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學生工作教育始終
教育不分時間與空間,不分大與小,只要想有所收獲就可以進行。相對于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有規律可循,學生工作則是比較細小的日常事務居多。如何在小事情上達到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用心上,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學生工作的始終。
首先改變從事學生工作的專業隊伍的觀念,學生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是學生值得信任的朋友;是學校教育有序進行的維護者,學生工作者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不是簡單的孩子王。其次改變學生工作個體的素質,老師是榜樣,這個榜樣隨時隨地都處于學生模仿學習中,因此,學生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影響帶動學生的點滴。最后改變學生工作者的做事方法,在點滴小事中注意人文精神的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目標。
其三,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改善校園文化氛圍
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們的追求、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都相互間影響著。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前院長羅索夫斯基曾說:“在哈佛,我常聽人說,學生們從相互間學到的東西比從教師那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因此,在學生工作中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加強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引導學生維護校園的整潔和綠化,布置整潔與各具特色的教室與寢室,形成文明、干凈的文明之風及豐富的文化宣傳活動,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和文化氛圍,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其四,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踐行大學生的行為修養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拓寬視野、鍛煉技能與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在學校接受專業知識學習的時間遠遠多于動手實踐的時間,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動手能力差,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少的現象。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使理論學習與知識的學習結合起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學生工作在教育學生中面臨的問題。因此學生工作在引導學生進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
三、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意義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在傳道上應該負起更大的責任。這種責任意味著努力與付出,意味著自身素質的提高與楷模作用的彰顯,意味著行為的規范與思想的溝通。教師這種責任的提高取決于自身文化素質、職業素質與工作制度等條件,但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將對教師、教育環境與學生都將起到積極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工作者的素質與水平。伴隨文化素質教育改革的進行,學生工作中的教育改革也在深化過程中。學生工作者在面臨新形勢也在不斷的改變自身,同時在客觀上促進了教育理念與管理模式的更新,實現了自身素質的提高。文化素質教育的改革對象不僅是在校的廣大學生,為人師表的教師及管理者也是改革的對象,正所謂言傳身教,教師的楷模作用是積極的。我們經常談到教育學生或是培養孩子是先成人在成才,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所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不僅是對廣大學生起到影響,對教師自身的素質提高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是促進了文化素質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針對于文化素質教育改革在高校當中已經普遍進行的情況來講,文化素質教育改革涉及的范圍則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實踐課、師資隊伍、校園文化等發面開展的,而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或人文精神,可能這不是在專業課程或師資隊伍建設上短期能夠完全解決的,他需要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再到社會的共同長期影響下起到作用。因此,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對文化素質教育改革局限的認識,促進全面的教育改革的一個過程,有利于促進高校教育改革的進行。
三是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合格人才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如何踐行這一目標,需要學校教育者與管理者在良好的校園文化與優質的教學環境中的共同努力,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目的。在學生工作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實現了高校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與環境育人的目的,實現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培養的結合,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保障。
〔責任編輯:侯慶海〕